|||
资料来源:赵敏. 中医与古代农学相通的原理. 生命科学研究,2002(S1):67-69
摘要:从因时受气、因气发生,水利和经络,医理和农则相通等几个中医宇宙系统观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农医相通的原理。
1 《素问》中的宇宙系统观与古代农学
我们可以根据《素问》的宇宙系统思想概括出医易相通,医农相通的原理,宇宙一体即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它又可以分为天地一体和四时一体。
1.1 天地一体
古人将自然界一分为二“天”和“地”,天地一体可以解释为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素问》称这种相互作用为“形气相感”,因为,“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要感而化生万物矣。”(《天元纪大论》)。这种相互作用也表现在天地“气交”之上,何谓气交?气交是指下降的天气与上升的地气相交之处,即人居其中的地球表层系统。季节乃天地之气并合运动之气物。《六微旨大论》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表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天上的气是指风、寒、暑、温、燥、火六气,这六种气候,基本上是一年四季阴阳消长中产生出来的,而且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变化。六气之所以一体,是因为它对地上万物生长发育正常调节的整体效应:“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五运行大论》)也因为它对生物生命周期作用的圆道性,如风使万物萌芽发生,暑和火使万物长和养,湿和万物正常的滋润而孕育,燥使万物坚和成,寒使万物使和藏。因之,自然界中有了六气的变化,才有一年四季的温、热、凉、寒和生、长、化、收、藏的消长进退;有了六气的变化,才使自然界的气候可能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正常发育成长。
在地为化,化生万物。地上万物乃由“土与金木、水、火”相杂而成,运气七篇中一般均以五行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天元纪大论》谓:“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五行之间的关系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从而构成万物的生克制化。《五运行大论》谓:“其于万物,何以生化?……辛胜酸……威胜苦……酸胜甘……甘胜咸……”“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这是古人对民生日用五种物质作了深人观察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概括。
1.2 四时一体
以上五运六气的天地一体,在整体恒动上表现为四时一体,即空间一体,时间一体上展开。
《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因为天地一体的太虚之气,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因此,宇宙一体在运动变化上表现为阴阳消长,四时代谢。《至真要大论》谓:“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这些原文明确指出,一年中四个季节的变化是连续的,没有温热就没有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第二年的再生,由此道出了四时结构的运动规律——整体圆道,下面我们以《内经·五行运大论》归纳宇宙一体化(表1)。
表1 宇宙一体化
时空一体 空间 |
时间 |
天气 | 天地一体 地形 |
颜色 | 万物一体 植物 |
动物 |
东 | 春 | 风 | 木 | 青 | 麦 | 鸡 |
南 | 夏 | 热 | 火 | 赤 | 黍 | 羊 |
中 | 季夏 | 湿 | 土 | 黄 | 稷 | 牛 |
西 | 秋 | 燥 | 金 | 白 | 稻 | 马 |
北 | 冬 | 寒 | 水 | 黑 | 豆 | 豚 |
宇宙一体化在古代农学上表现为关于农业区划的地宜原则,农业技术的因地制宜的应用。字宙系统的动态循环是构成古代农学循环的理论基础,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可用阴阳五行原理进行分类,也存在五行相生克的关系。
2 因时授气,因气发生
中国古代科学注重研究事物的时间节律,中医有时间医学,农学上的时气理论也称时间农学。古代农学的时间观念是时与气的统一,它对万物的影响表现为坚持把在万物的运动与广大的宇宙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研究。
马一农《农说》中说:“阴阳列于四时,早晚见于节候,岁气系于日星。”这就是说“时”指日月星辰,星移斗转的天体运动,而“气”指天地之气,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在历法未产生之前,先民主要用星躔指时,如《夏小正》曰:“初昏,大火中,种黍菽。”《尚书大传》中也有:“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鼎,昏中可以收敛。”《史记·历书》中有明确的记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由于古代发明了历法,就能“明时正度,阴阳谓,风雨节,茂气至,民至大瘀。”
《内经·素问》运气七篇中的岁运岁气是讲因时受气的典型论文,运气说以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五运指五行之时,它是根据天象的变化来确定的。“运”就是指时运,是五行之时的运动变化。“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变化基本上是在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中产生出来的。但运(时)和气两者之间并不孤立的,他们常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可以生气,也可以克气;气也可以反作用于运,运和气的这种相互作用,《内经·素问》叫做“同化”,即时与气的统一,运和气的关系是由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的。运生气或运克气都叫做运盛气衰,反之,辛亥年的年支是亥,已亥厥阴风木,所以辛亥年的值年司天之气便是风木。由于水生木,故这一年便是运盛气衰,分析该年的气候就要以运为主,由于运气的相合,有可能出现天符岁会,也会出现时气平和之年,万物因气发生,物乘气至的现象叫做“气应”。如《六微旨大论》中说:“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又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由此说明,万物因气发生,本质上基于气类相感,而“万物之体有感于天气偏多者,有盛于地气偏多者,……本受气于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本受气于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周易·乾文方》)物乘气至也表现为自然界的气化物他现象,因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不同其化,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当六气轮流主岁时,自然界的动物随其所宜而盛,这样,构成了阴阳气化生生的物乘气至系统(表 2)。
表2 物乘气至表
阴阳 | 天(气) | 地(形) | 动物 | 植物 |
太阳 | 寒 | 水 | 鳞虫 | 豆 |
少阳 | 暑 | 相火 | 羽虫 | 黍 |
阳明 | 燥 | 金 | 介虫 | 稻 |
太阴 | 湿 | 土 | 倮虫 | 稷 |
少阴 | 火 | 君火 | 羽虫 | 黍 |
厥阴 | 风 | 木 | 毛虫 | 麦 |
3 水利和经络
在传统中医学里,就作为任何通道而言,血脉,水道恐怕是象常识那样被作为前提的,早在《内经》中就发现了针感的反应点(穴位),并设想了作为生理构造流体通行的经络,这种思想同样可以应用到对水利的理解,水利学在治水、排水和水利工程上的要邻和经络体系中某些概念是一致的。如:
(1)隧——五藏之道,皆出干经隧,以行血气。
(2)会——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3)洫——邪气中人,洫诉动形。
(4)渎——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
(5)灌——-渗于诸阳,灌于诸精。
(6)溉——下焦下溉诸肠。
还有,在经穴的名称中,包含有水道、水沟、中渎以及沟、渠、谷、象、池文字,也可说明水利思想和经络思想的相通。水利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淤塞之所加以疏导,所之,水塞滞则是异常。《礼记•月令》中记载,季春之月,雨水所泛滥之际,命司空修堤防,开通道路;到了孟秋之月,使堤防完全,注意壅塞,以备水潦。这种水利思想与医学上对人体生理观的说明是一致,《吕氏春秋·达郁篇》中说:“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气行也。”水土在地表的正常演替和血气在人体内的正常运行一样。东汉王充在《论衡·虚道篇》中明确指出:“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于地。”在《寒温篇》中则直接指出:“水之在沟,气之在躯,其实一也。”因此,从基本概念和生理病理观上都说明水利和医学,特别是经络的相通。
4 “医理”与“农则”相通
阴阳五行原理和中医结合,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原则,如五行六气说,水火命门说、脏腑说、八纲辨证原则等中医理论和原则。同样,中医的一些原理在古代农学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说法,我们可以作如下比较(表3)。
表3 医理与农则比较
医理 | 农则 |
补阴论 | 扶阴抑阱(晒田) |
滋化源 | 壮须求其固本(底肥)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水火调鍙,水夺、火攻 |
辩证用药 | 因土、因时、因物能肥 |
阴平阳秘 | 阳根阴物之生,阴根阳物之成 |
阴荣阴卫 | 阳含土中,阴柔其外 |
蓄阳 | 生物之功全在于阳 |
五运六气 | 时气论、灾害论 |
由此可见,阴阳五行思想起源于农业生产实践,但在古代农学中的应用没有在中医中的应用具体,这是由于古代农学本身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学,涉及的学科门类多,很难系统括。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农学中的应用较多医学等传统科学的应用缓慢,通过我们的研究,仍然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原理在古代农学中发展线索,可以总结出医农相通的原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