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矛盾—能简单为何就不简单? 精选

已有 5713 次阅读 2012-10-19 12:00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office, center, xml, 矛盾

矛盾—能简单为何就不简单?        

鲍海飞 2012-10-17

昨天晚上回家,又把女儿那本小学语文辅助教科书(和教材一起发下来的属于课外书)拿了出来,再把前半部分仔细翻看一下。因为后半部分的唐诗大部分都读完了;而书的前半部分里面选了不少孔子、孟子、庄子、还有韩非子等人的语录以及一些小故事等,还没有太看。于是,趁热打铁,就把前面的语录和故事再看看,试图再发现点什么。别说,又发现了一个小问题。说起来一定会让某些人见笑了,贻笑大方就贻笑大方吧!但这里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教辅书中收录了一个小故事,是《韩非子--难一》的故事‘矛盾’。

原文是: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其实,这原文内容没有任何不妥。妙就妙在文章中的一个字,标题给出的是《矛》,正文中的‘盾’也均写作‘楯’。大家也许一下子就明白了。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

说实话,因为这毕竟是象形的汉字,拿起书一看就知道,而且也学过这个故事,这‘矛’指的就是‘矛盾’。但是我心里不甘,怎么,我竟然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于是一查字典,明白了,注解很简单,此‘楯’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盾’通‘’;另一个含义,就是指栏杆的横木,或阑木,而读音为shǔn

古时候的加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只能用木头、藤条之类做成盾牌或者铠甲之类。因此,古人造字的原意就是‘’取之于‘木’,这也没有什么奇怪。但是对于今人来说,现在这个字早就简化了。我们已经一辈子都‘矛盾’了,怎么,现在非得要把‘矛盾’再加厚、加深、强化了不是!

难道‘盾’字多了个‘木’就结实了?我们在努力回归这个汉字的原意吗?这样,也许那个‘矛’就真的再也扎不进去‘楯’了。难道以后‘宙斯盾’也要改用木头做的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茅盾先生是不也要改成‘茅’先生了!不知可否?

这本来就是给小学生读的书,能简单的就简单好了,为什么偏偏写成这样!而且现在人们一直就把‘矛’写作‘矛盾’,文章编选者的目的何在呢?是画蛇添足、故弄玄虚、还是哗众取宠?还是在有意卖弄?我一下子想到了孔乙己先生了。但见孔乙己先生站在柜台前,用手蘸着水,在台面上写着,嘴里还念念有词,说着“‘回’字有四种写法。”真是妙啊!

前一段时间,人们一直在争论什么‘爱无心’、‘亲不见’,把最珍贵的东西都给丢了。现在你瞧终于有‘海龟’了,也算‘返璞归真’了。这里就是‘木归盾’了,还原‘盾’的真实本来面目了。

我在想,教材的编写者们真的是无意疏漏,还是有意为之,还是直接就把古文拿来,还没有来得及‘订正’就‘复制’上来了呢?为师者应该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但还真的是要注意因人施教和与时俱进啊!

现在的简化汉字都已经约定俗成了,为什么能简写的就不简写?能简单的为什么就不能简单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624197.html

上一篇:瑕疵与建议--不能放过这个字
下一篇:鹧鸪天--惜残荷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0 陈小润 陈湘明 马英 徐建良 王号 杨月琴 李学宽 钟炳 陆俊茜 朱晓刚 朱艳芳 曾新林 鲍毅 陈冬生 杨学祥 黎夏 庄世宇 陈小斌 卫军英 吕乃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