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游修龄教授一篇获奖散文的搜索
雄生/文
游修龄教授曾经发表过一篇散文,该文被浙江省选送,参加了1998年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组织的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评选,获得一等奖。此事在1998年12月14日的《光明日报》上有报道,http://www.gmw.cn/01gmrb/1998-12/14/GB/17906%5eGM4-1406.HTM 在2006年浙江省人口计生委编纂的《浙江省计划生育志》第一篇《 全省计划生育(12)》也提到,http://www.zjjsw.gov.cn/jsw/node10/node27/node77/userobject1ai5095.html 因是意外之喜,游先生并不在意,也没有去北京领奖,而是由浙江省一位从事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代领。奖品由她代领带回。包括水晶玻璃球奖碑一个,奖状一张,著名微雕专家刻的游修龄私章一枚,奖金若干元(忘记数字)。 十几年过去了,游先生已想不起当年那篇获奖散文发表在哪家刊物上,刊登这篇散文的刊物名称也想不起来。他好像记得是《当代人口》,但查遍该杂志也没有。他自己保留的那本刊物,因多次搬家,也失落了。他曾托图书馆查新的同事,代为查找,也没有成功。于是在2011-09-22我收到了游先生通过Email发来的委托邮件,邮件原文如下:
我在1998年写有一篇散文“人口、优生与稻米”,获得一等奖,(详下面报道,注:即上面提到的光明日报报道),奖品有奖狀、水晶球、名家印章等 。我寻找这篇小文遍寻不到,不知丢到那里去了。 托浙江省图书馆馆长代查,也查不出来。因而想请你转你的研究生有空试行代查一下,难度很大,查不到就算了。 我把邮件转发给了几位年轻朋友,请他们一起代为查找,很快朋友们发来的搜索结果。王义超先生发来邮件说:“《人口优生与稻米》一文的原文,应该是发表于《中国稻米》1996年第2期的《稻米情结》,可能由浙江省计生委更改题目后参加评奖”。理由是《农业考古》2000年 第3期发表了“游修龄教授农史研究方面的论著目录(1980–2000)”,其中有关于获得此奖的一则说明。“稻米情结,《中国稻米》1996年第2期(本文获第6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鹏城杯’散文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1998,12)”接着又收到了史晓雷先生发来的回复,认为“最终形成的《人口优生与稻米》应该与同年发表于《中国稻米》第3期的《稻与人口》关系最密切,因为后者谈到了人口素质的问题(奖项又恰是人口文化方面的)”。我把这两条重要的信息转发了给了游先生,可是没有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与此同时,在英国留学的任博同学告知,她经熟人,查到了浙江省计生委,也没有结果。2011年11月14日下午,我亲自到位于北京大慧寺路的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去了一趟,接待我的是该会的副秘书长,他告知由于时过10多年,期间人事更迭,且该会的办公室又经多次搬迁,过去的资料已散佚不全,因此,仍然没有查到获奖文章的出处。 我把这结果告诉游先生,游先生在2011-11-19的邮件回复中提到:
我再三回忆,那篇“人口、优生和稻米”的散文,讲的是历史上几次人口自北而南的大迁徙,都由北方外族入侵的战争所引起。北方人口与南方人口的大融合,大大改善了人口素质,超过了南北各自分处时的素质,合乎优生的原理。所以唐宋以后,南方人才辈出,历代文学家、诗人、三鼎甲、进士、理学家、仕宦等,都出于南方,北方同样的人才,非常稀少。其次,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营养价值超过粟麦杂粮。20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胺基酸,人体都能通过食物合成,唯有赖氨酸不能合成,必须吃进现成的赖氨酸吸收。稻米是唯一含有赖氨酸的谷物,所以食稻米的南方人不缺乏赖氨酸。又指出,中国妇女育儿都喂母乳,南方母亲食稻米,母乳中自然不缺赖氨酸,而且母乳的营养与婴儿生长同步配合,是牛奶无法比拟的,等等。
读了游先生的回忆,再回头看看王义超提到的《稻米情结》和史晓雷提到的《稻与人口》二文,发现该文的主旨与“情结”相距较远,与“人口”有点关系,但又都不是,“情结”一文基本上没有涉及“人口和优生”问题,而“人口”一文也只提到“人口”,没有提到“优生”,只是在该文结尾的部分提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是水稻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表现在自唐朝以来, 中国的优秀人才出生地,竟然同水稻发展同步,都集中分布于南方稻米主产区,特别象东南地区;这又恰恰与先秦时代中国的伟大人物和优秀人才,绝大多数都产生于黄河流域这一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当然不能用水稻一个因子去解释,但无疑水稻是一个无论如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因子,需要另作专门的探讨。”这个需要“另作专门的探讨”的文章可能就是获奖的文章,虽然到目前为上该文尚没有找到,但该文的思想,其实应该就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稻作史》(中国农业出版社)第八章的第三节“稻和中国人口的素质”,相关内容经修订也收入进《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九章第三节“稻文化的发展与人口质量”,读者诸君如有兴趣可结合阅读。 同时,我们也想继续借此机会扩大搜寻线索。
最后我代表游修龄先生感谢任博、王义超、史晓雷等诸位的支持与帮助,各位辛苦了。
11/20/2011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