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雄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90)
摘 要:江西早,是明清以来外省对原产于江西的一个早稻品种的名称。本文关注江西早这一水稻品种的出现、特征、分布、传播途径及在各地的影响,并藉由此提出一个“技术综合体”的概念,为考察不同区域间农业交流提供一个视角。
江西自古以水稻生产著称,其技术和品种也很早就对周边地区稻作发展产生了影响。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记载有“豫章青稻”。十六世纪以后,江西早遍及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清人李彦章在《江南催耕课稻编》(1834)中列举了众多早种早熟稻,其中以地著者,首先提到的便是江西早。江西早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但宋代江西就出现了一些在农历五六月份即可收获且生育期在120天以内的早稻品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豫章(今江西南昌)所种的八十占、百占、百二十占等,以及救公饥(六十日)等,它们的生育期或有不等,但都在入秋以前,“已是成熟收割了当”,可能就是明清时期江西早的前身。
江西早稻的兴起与江西的自然条件有关。在水利设施没有跟上之前,入秋后的干旱是选择生育期短,需水量小的早稻品种的主要原因。因此,当耐旱、早熟且适合于高卬之地种植的占城稻在江、淮、两浙推广以后,江西的早稻种植率先得到发展。江西称早稻为早占,或占米,显然是受到占城稻的影响。自宋代以后,江西的早稻种植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应江西丘陵山地开发而兴起的江西早稻生产,到明清时已是闻名遐迩,并对保障全国的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江西早稻品种也开始受到各方的青睐,并产生了强烈的外溢效应。
江西早最早在1518年出现在安徽池州府。十六世纪,江西早主要分布于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浙江五省。成书于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701-1706)的《古今图书集成》大致可以反映江西早在此前,即十六、十七世纪的分布情况。十八世纪的中后期,即清乾隆统治时期,江西早的传播速度加快。广东、四川、江苏、河南是新增加的省份。原来已有分布的省份,分布的范围也在扩大。十九世纪,江西早的种植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从省区来说,江西早已经完成了最大面积的扩散。湖南因与江西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无疑是接受江西早最多的省份。二十世纪,江西早在各省普及的县份在增加。时至今日,江西早仍然在江苏、安徽、广东、湖南、四川等多地有分布。
虽然江西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略有差异,作为早稻品种,在一些地方,也可以用作中稻和晚稻品种。但江西早秉承了占城稻早熟,耐旱,适应性广等多种等主要性状,同时又具有稳产高产和品质优良的特性,使其在近千年的中国水稻种植中大放异彩,它不仅对江西粮食增产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通过移民、经商、及有心人士的引种和推广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周边甚至更远省份的水稻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西早所到之处,不仅仅品种本身的输入,同时也包括技术,甚至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引进,并且这种引进和输出是双向的。双向和多向的交流使各地的农作物品种、技术、生产和生活得以丰富。
关键词:江西早 起源 传播 影响 技术综合体
全文见:曾雄生.江西早:一个水稻品种的足迹[J].农业考古,2021(06):7-3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