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饶毅
写下这个题目怕被人说成是蹭热度,搭名人顺风车。其实还真不是,而只是一篇饶毅文章的读后感。如同小学生写的作文,“我与雷锋比童年”。饶毅在其主持的《饶议科学》公号( 2022-03-12 09:39)中发表了一篇博文《十中四年》,回忆了他小学和中学的一些过往。读后让我有感而发。
饶毅跟我同年,他上小学的地方也和我生活的地方离不太远,我肯定土话是能通的。但我却没有人家走得远,飞得高。想来跟出身还是有关的,人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咱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人有家国情怀,咱有小农意识。“鹰有时飞的比鸡还低,但鸡却没有飞到鹰那么高。”古人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吾人云:“有种矣!”
饶毅说他四年级读了三个学期,我是三年级读了三学期,算来他比我早一年上小学。准确地说,我们小学中学读了九年半,而不是九年。小学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是学黄帅,做革命小将,写老师的大字报。他给出了一张小学结业证照片。我对小学毕业证是什么样子早已忘记。唯一记得的是小学毕业照是我印象中照的第一张照片。只是毕业证和毕业照大概早已找不到了。
饶毅没有全职回国工作之前,就对科学史和科学文化有兴趣,写过好些这方面的文章,他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跟我们所当时的所长刘钝认识。刘所长是科学史家,主攻数学史,但在他任所长期间,为了拓展科学史的生存空间,搞起了科学文化研究。当时兴起网络热,研究所也开设了自己的网站,我还一度被刘所长指定负责所网站的内容更新。记得当时更新的内容中有好些篇是通过刘所长转发过来的饶毅的文章。彼时我不知道饶是江西人,但有一张照片印象深刻,就是他穿着唐装的上半身侧身照片。
我至今也没有见过饶毅。但某年他宣布再不参选院士时,我觉得他的做法很江西,这不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吗?我把他与历史上的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胡铨、文天祥、陈寅恪、胡先骕等先贤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江西士人的真正代表。
饶毅的文章还挑战了我长久以来所持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文革对城乡基础教育的影响。七八七九高考恢复时,我们那个乡下(公社)中学每年都有上百人考上大中专,这在当年高考升学率极低的年代是很多的,我认为这是文革对城乡教育影响不同所致,具体来说,文革对城市的基础教育破坏较大,而对乡下的基础教育破坏较小,甚至还有某种助益,因为文革中城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以我们乡下中学才有可能接触到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老师。前些天,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一篇回忆录中提到他在一所比乡级中学还低的大队(现在的行政村)中学上初中和高一时有来自清华大学毕业的物理老师。因为有这些老师,所以个人觉得文革对乡村教育的破坏较小,甚至还有功于乡村的基础教育。但读了饶毅的文章,我才知道,即便在文革后期,甚至文革结束后不久,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还是蛮大的。比如,他讲到他初中就开始学英语,并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在上大学之前就压根没有学过英语,字母abc也是在数学课上学的,因为乡下中学基本上就没有外语老师,后来我的一些同学上了中师,学了外语,才慢慢充实了乡村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学,他们也就成了乡下第一代的外语老师,但其水平可想而知,后来他们有的慢慢改行做管理或行政工作了。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没有学过外语,却学会了一首与学外语有关的诗,是河南一乡下中学女学生写的,经宣传之后,流传全国。全诗如下:“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