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尺寸不整的鄂君启节和“於于”混用的清华竹简

已有 1938 次阅读 2023-7-28 11:11 |个人分类:清华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器物精美则尺寸严谨;不过,例外总是有的。1957 年安徽寿县村民挖到鄂君启节,青铜铸造,错金铭文,故而自名“金节”;现存五件,分存安徽博物院3 件和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车节3件长29.6、舟节230.9 厘米,依周尺21.5 cm 为13.77 寸和14.37 寸,尺寸不整。剪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介绍如下。 B4C104F8-4453-4720-A3C3-A20F7B0ABDC8.jpeg

645AA2B3-E911-4B4D-B728-C7993684BD66.jpeg

符节作为信物,当然不必尺寸规整。因文字略有差异,可以判断同组各件分别制模刻字。有猜测以焚毁竹模而制成整范浇铸。倘若以同一刻字竹模而多次翻范,脱模时容易损坏外范字迹的阳文线条,或许影响器物的品质。

鄂君启节出土已经六十六年,其解读似仍在讨论之中:是商贸还是迁移的免税凭证,后者类似于“归国购物的免税指标”;舟节所说水路是四条还是一条,等等。笔者阅读的文章总有十篇,仍未得要领。不过,开卷总是有益,知道“大江与汉水汇合点下游,可能左岸先民仍称之为汉”,真是高兴。

FDB65533-569C-4BC1-8A13-750909E74194.jpeg

鄂君启节的制作年代是楚怀王六年(BC323)。看了车节和舟节各两件的照片,计有12个“於”字(如上图倒数第二字),但没有“于”,即其时楚国已完成从“于” 到 “於”的过渡。笔者查阅《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下》,河南地域出土的楚简只见“於”而未见“于”。郭锡良先生对此有全面研究,如西周青铜器铭文只用“于”,到了战国中晚期的《包山楚简》,则用介词‘於’119 次, 而‘于’字仅出现一次且非介词。

6C926943-5AD7-4A6C-8882-E23CBE678ED7.jpeg

清华简也声称战国中晚期,两枚无字残简测年BC305±30 ,伐竹制简年代稍有滞后,而抄写年代自应更晚,不会早于鄂君启节的BC323,但仍是“于”和“於”混用,朱歧祥先生、董志翘先生等对清华简第一辑和第二辑已有详细统计分析。如《楚居》16支竹简有“于”5字和“於”9字,“於”出现在第一支竹简第五字,其后有三次“于”(上);而“于京宗”和“於京宗”同见于第二支竹简(下)。这不能以摘抄材料年代的不同予以解释。

17502AD6-DB84-4B10-A592-8E86862B8F0B.jpeg

现代书法混用“于”和“於”则是常见,下面的照片2004年9月摄于四川大学新校区教学楼。倘若出土明确的战国楚简有类似例证,恳请朋友指教。

EJJ 1.jpg

如前所说,笔者查阅《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下》,河南地域出土的楚简只见“於”而未见“于”;金节也皆用“於”。郭锡良先生称西周青铜器铭文只用“于”,战国中晚期的《包山楚简》则用介词“於”119 次, 而“于”字仅出现一次且非介词。清华简“于”和“於”混用而出土证据尚未发现,两枚无字残简的碳14测年不足以证明全部为真,应在有字竹简的篇尾取样测年才能称得上“经过科学检测”。

容我直言,农人挖出的金节肯定为真,而专家购回的竹简真是可疑啊。

楚墓出土的漆奁和地摊购买的清华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2687.html

注:安徽博物院仅介绍舟节而未介绍车节,似稍有欠缺;年代BC322 与通常所说怀王六年BC323 相差一年。https://www.ahm.cn/Collection/Details/qtq?nid=144

5B81E4F5-6C6B-4217-920C-4FE27567601A.jpeg

车节长有29.5 和29.6 厘米、舟节长有30.9 和31 厘米的两说,宽度则有7.1、7.2和7.3 厘米,其差异不必在意。不过,“马承源.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P129” 或印刷有误,尽管29.1 cm、30.2 cm 为周尺21.5 cm的一尺三寸半和一尺四寸,而偏差皆1 mm 之内。

C5CEB158-4766-4BC1-8843-DEA303059B6A.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6936.html

上一篇:武汉盘龙城宫殿以夏尺15.8 cm 建设
下一篇:秦始皇陵铜车马适用秦尺23.1 cm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3 许培扬 刘炜 杨正瓴 刘进平 钟定胜 高宏 郑永军 贾玉玺 杨学祥 张晓良 朱晓刚 刘全慧 孙颉 范振英 武夷山 代恒伟 史永文 李俊臻 马鸣 王从彦 宁利中 陆仲绩 谢钢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