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底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发掘两乘彩绘铜车马,系驾鞍具完整;已完全修复,1983年和1991年发表简报[1,2],1998年出版发掘报告[3]。
[1] 秦俑考古队.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 文物, 1983,(7): 1-16+97-101
[2] 程学华.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简报. 文物, 1991,(1): 1-13+97-101
[3]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
[4] 秦俑考古队.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初探. 文物, 1983,(7): 17-21
[5] 程学华,周柏龄. 秦陵彩绘铜车结构规格. 文博, 1984,(1):77-82
研究论文著作众多,似仅早期的文[4,5] 提及秦国的尺长,但认为“铜车马适用尺长27.65 cm(上)[4],以及商鞅变法确定尺长23.1 cm、秦统一之后使用尺长27.65 cm[5]”不能成立。秦国使用尺长23.1 cm并为汉朝沿用完全没有疑问。略作说明如下,数据引自文[1~3]。
以秦尺23.1 cm计算,一号车轴长134 cm五尺八寸过0.2 mm,舆下部分74 cm 三尺二寸过0.8 mm,两端持轮部分30.0 cm 一尺三寸欠0.3 mm(P16);二号车轴长143 cm六尺二寸欠2.2 mm,舆(车厢)下部分76 cm 三尺三寸欠2.3 mm、两端持轮部分33.5 cm[3](P143)一尺四寸半(文[1]35.3 cm为笔误),因轴破断,得知中部有泥芯(管壁厚0.65 cm)而两端实心段长23 cm,一尺欠1.0 mm。偏差皆在数据精度范围内,巧合是不容易的,而轴长之两倍为286、268 cm,并不能如文[4]认为是27.65 cm 之十倍。
一号车轮径66.7 cm[3](P14,文[2]66.4 cm或误),二尺九寸欠2.9 mm;车舆平面为横长方形,宽 74、 进深 48.5 cm,即三尺二过0.8 mm和二尺一欠0.1 mm;御者通高92 cm[2] 四尺欠4.0 mm、铜车通高152 cm六尺六寸欠4.6 mm,所欠是古代制作、埋藏变形以及现代测量的偏差总和。御者头冠或埋藏变形显著,故而文[3] 称通高91 cm (P57)不必在意。配剑与鞘铸成一体,形象逼真[3](P62-63),剑通长60.34 cm二尺六寸过2.8 mm(文[2] 60.8 cm 或误),鞘长46.24 cm二尺过0.4 mm;舆内有铜弩,臂长39.2 cm一尺七寸欠0.7 mm。 铜车马以尺长23.1 cm 范铸设计完全没有疑问。
二号铜车高106.2 cm[2,3](文[1] 104.2 cm 或误),四尺六寸欠0.6 mm;车轮外径59 cm 二尺五寸半过0.9 mm,内径50 cm 二尺一寸半过3.3 mm,牙高4.5 cm二寸欠1.2 mm。车舆结构复杂,不作说明。御者形体数据精度不明,但也有尺寸设计:坐高51 cm二尺二寸过1.8 mm,至头顶高44 cm一尺九寸过1.1 mm,头顶至下巴长14 cm六寸过1.4 mm、发际至下巴11.5 cm,即头发高2.5 cm 一寸过1.9 mm,所说偏差与原始数据精度相关,并非实际的范铸误差。佩剑是明器,仅铸出剑茎和鞘,似剑身插入鞘中,通长25.4 mm 一尺一寸欠0.1 mm(P189-192)。
构件只是主体尺寸规整。此外,作为明器的铜车马有零件数以千计,需要考虑范铸、装配的便利,不会完全按照实物同等比例制作,而轨距是最终组装的结果。文[1] 给出二号车轨距99.8 cm即4.32尺,文[2]称一号车两轮相距95 cm即4.11尺(内侧还是外侧?),并不规整。笔者已从车马坑发掘数据以及墓道车辙确定真实轨距为秦尺23.1 cm的七尺五寸即173.3 cm。
秦始皇祖母墓中器物的尺度和年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2263.html
最后要说的是,秦人制作铜车马使用秦尺,今人研究以及复制铜车马也该以秦寸23.1 mm 绘制图纸才好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