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出自: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5/7214673.html)
尽管我和鸿飞兄“政见”不同,但他的学识和治学精神我深深佩服。他推荐我看霍弗的《狂热分子》,几经周折找了来,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的时间看了一半。
必须要承认这是一本好书,霍弗是个有趣的人,做了一辈子码头搬运工,对工人们大讲蒙田,最后获得了一份加州柏克莱大学政治科学高级研究员的“兼职”,正职仍然是码头搬运工。
然而,这本书尽管是作者经过长期底层观察后写作的,在我看来仍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偏见。作者对群众运动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恐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所有群众运动。
对于任何的革命来说,当然都是颠覆和寻求改变,这一点《狂热分子》的分析并没有错。然而,作者显然低估了底层人士对革命成本的认知;以及,底层人士为什么要不顾成本的去狂热追求革命。
作者把底层人士的革命请求完全看成是失意者寻求尊重和神圣感的途径,这个论断有失偏颇。社会中必然存在成功者和失意者,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社会给予了失意者怎样的关怀和机会。一个社会的水平不是由成功者决定的,是由失意者决定的。失意者的身高决定了成功者的海拔,因为成功者本身就是踩着失意者的身躯上去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没有问题的。好的将领会装模作样的巡夜给身着单衣的部下披上自己的披风,给中了刀的部下揉揉肩膀。这种情况下一般失意者都不会从棺材里跳出来要闹革命。《狂热分子》试图把革命归结为失意者们自身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试图革命者肯定有共同的内因,而狂热分子几乎是毫无偏颇的分析了这群人的内因,但它从来没有试图去分析促使革命者不顾成本和代价要去革命的外因。
即使是在学术上,《狂热分子》也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只举一个例子,第二节说“我们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这种说法是武断的。心理学里有“归因风格”的研究。一类人习惯于外归因,而另一类人习惯于内归因。归因的风格即便是和某人的成功与否有关也只是较弱的相关。作者认为“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这是把经济学行为和心理学归因混为一谈了。事实上,成功者当然希望世界按照原样运转,因为变革对他来说是有风险的;失意者乐于看到世界改变,是因为世界对于他来说不会更加糟糕,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行为。而将自己的成功失败归因于社会、命运、自身,这只是一个归因风格的问题。就我的观察而言,在今天中国,反而是成功者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聪明,而不是社会多么的美好。
如象本文开头指出的那样,《狂热分子》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热衷于发动运动的人来说,可以认真读一读并深自反省,以减少社会的无谓消耗。
我明白鸿飞推荐此书给我的深意。我必须要说的是,尽管今天中国仍然不乏这样的狂热分子,但是以《狂热分子》书中的观点去思考今天中国要求体制改革的呼声,至少是不全面的。其实,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反而希望社会平稳过渡,大家担心的正好是因为拒绝改良而最终带来不必要的革命。
摘录部分句子,供大家参考:
-------------------------------------------------------------
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
极端自私者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最大声疾呼自由的人,往往是最不乐意住在自由社会里的人。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狂热者不能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
这是《狂热分子》的部分章节,似乎网上没有全文: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61015.html
这是狂热分子的几篇书评,供大家参考: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82506/
http://weiwuhui.blogbus.com/logs/16917807.html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5/721467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