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寻找失落的世界-梦的解析

已有 4952 次阅读 2007-7-25 14:19 |个人分类:十道

在我《十道》系列文章中,大脑功能的最大限度开发,是关键。2年前,我开始写《十道》,引发我对人学习的思考的,是一个梦。我开始对梦的机制进行思考,我试图颠覆那些在课堂里学到的东西,同时,尽量用“非科学”的方法去思考这一领域。一年后,在某期科幻世界的《前沿》栏目里,报道已有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类似的实证研究,不知道他们进展如何了,但仅从介绍来看,有些领域他们还没有涉及到。

时隔两年,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整理思路,作为我《十道》系列的引论。

 

一、            大脑的机制是协同共鸣+区域分工:

大脑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系统,神经元数量在100亿以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达到一个近乎于无限大的极限数字。人们在对大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

1、               大脑区域间存在补偿效应。比如,当某个区域的脑区受损后,其它区域的脑区会补偿受损脑区的功能,除了个别极关键的区域外,整个大脑是一个协同系统,甚至,当脑被割裂后(割裂脑实验),一些单侧脑的功能,也能在其它脑区体现出来,这说明,大脑是一种整体神经元协同共鸣现象,神经元和脑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负责某个职位的人离职后,可以由其他人来接替,同样不影响工作;

2、               但是,大脑存在区域分工。证据有二:一些关键区域受损后,人的某些行为会彻底消失或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当某些区域受损后,人会昏迷不醒处于无法唤醒状态,而某些区域受损,人会患上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失语症(同样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来比喻,当国家中某些重要的个人离开,整个国家受到影响);同时,在脑成像实验中发现,同一类型的活动,总是伴随同一脑区的被激活,而不同类型的活动,则有不同脑区参与。比如,使用语言时,是一部分脑区被激活,而听音乐时,则是另一脑区被激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理学意义在于,使得各部分脑区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大脑的协同工作能力(经济学称之为“短板”,以后会详细论述)。

因此,几乎可以达成共识的是,肯定存在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对于意识的产生至关重要。但是是哪个区域,目前没有定论,有说是海马,有说是网状结构,等等。

 

二、            梦虽然是无意识行为但具有长时记忆:

尽管佛洛伊德的学说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有一点大部分人都能认可,梦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尽管白日梦和梦有着符号意义的相似,但二者的机制完全不同。首先,正常状况下梦是不会被感到或记住;其次,梦总是发生在睡眠的特定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在这期间,人的生理指标总是存在着规律性,节律性的变化,比如心跳、呼吸等;因此可以说,梦的产生是大脑的一种规律性行为而不是随机行为(至于梦的内容是另外的机制)。证据非常之多,最直接的就是,每当人在REM期间被强制唤醒,总是会汇报做了梦,而人在非REM过程中被唤醒,则不会汇报做了梦。

但是,尽管梦是无意识行为,但同样具有长时记忆,确切的说,产生梦的区域,具有长时记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个人在意识状态下,很难回忆起自己究竟做过哪些梦,但是,一个人在梦醒的当时,却可以很清楚的记得,这个梦是自己经常做的;同样,有人出现续梦现象,也就是前天没有做完的梦今天继续做。同梦和续梦现象都是需要以长时记忆为基础的。

要说的是,这些现象是既Make sense,又符合实验结果。并不是某个个人的生活体验,是一种普遍的,群体的现象。

 

三、            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一个中间机制:

然而,出现了一个悖论是,梦是无意识行为,但是在唤醒后(有意识行为),却能回忆起刚才的梦境。无意识行为可以被意识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一种切换机制。这种切换机制就像开关一样,它允许意识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但是会很快关闭。同时,这个机制还肩负着唤醒和睡眠的功能,在自然状况下,这个机制会把信息交换的过程放到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但是,当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正在进行信息交换,而人被唤醒,就可以记起梦了因为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正在进行信息交换,而无意识系统正在工作(梦),于是“意识”到了“无意识”信息。我们发现,梦的记起通常伴随着睡眠者的环境改变,比如,被冻醒、尿床、被人打醒等等。而有意思的是,环境改变的同时,我们的梦境会出现相应内容,比如有人推正在睡梦中的我们,同时我们在梦里被人打。这也说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交换。

很多动物存在两部分脑区比如海豚,它们常常不眠不休,其实它们是两部分脑轮流工作,当一部分脑Turn on的时候,另一部分Shot down。人的大脑可能有着类似的机制,首先,大部分脑区在睡眠状态下处于休眠状态,以便神经元的休息与自修复;其次,如果所有的区域都休眠,人是很难被唤醒的;同样,发现人在深度睡眠过程中,比较难被唤醒,有可能是这个时候参与活动的脑区极少,或者意识-无意识之间的通道被关闭,只有无意识区域在工作;

这部分机制,应当可以通过实验被证实,比如,通过脑成像,核磁共振等方法,记录在REM时唤醒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变化,很可能可以找到无意识区域,唤醒区域,尽管这可能需要做大量的比对。

但是,理解了这些,还不够。

注意到,很多伟大的发现,是在梦境中或者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

注意到,一个人的潜力可以无限开发;

注意到,在生理层面,伟人和普通人没有明显差异;

注意到,通过一定模式的训练,同一个人可以变得更优秀;

在对梦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无意识区域蕴含着较大的能量,并且,既然无意识状态和意识状态,可以相互传递信息,那么,通过训练,是可以使两部分脑区同时协同工作。不要小看这一点,人的大脑容量如果增加20%,认识水平会几倍增长。用好大脑的边角料,会非常不一样!之所以说可以训练,是因为音乐技能、骑自行车等运动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可以从有意行为自动化而变为无意行为,从而达到心到手到,人车合一的境界。《十道》之中的冥想,就是希望通过冥想,沟通意识脑区和无意识脑区,从而达到更全面的大脑共鸣。

(但是,人的大脑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有人说,理解了大脑就等于理解了宇宙,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已经宏观-微观之间的转换关系,很像时-空的关系,也许起作用的并不是某个脑区,而是某种类型的神经元的连接模式,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你可以把内存设置在电脑的这个区域,也可以设置在另一个区域,但是真正运转的,是符号、编码、逻辑和判断模式,大脑工作区域化很可能是进化的结果,而不是本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4915.html

上一篇:吃得菜根,方是境界
下一篇:三论时间本原之三:闭合和开放之间(1)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