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社会在进步,个人在成长,也就是说,至少从个人的角度讲,今天的社会比以前的社会更美好,今天的个人比以前的个人更强大,但是,很多人的感受往往不是这样的。
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跟几个同学聊天,颇为自豪而又遗憾地说:“我上小学时,一篇课文读三五遍就会背了,我几乎会背所有的课文!现在不行了,一首诗,背半天都背不下来。”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是啊,是啊,我也是这样的!”
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同学感慨:“我读中学时,真有毅力,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六年如一日,一天不曾缺!我以为自己会永远那样写下去,谁知,来到大学,竟然没有坚持下来!”有同学评论道:“谁还没有一个拼搏的中学阶段?我在中学时,也是很有毅力的。”
一名30多岁的初中教师跟其他学校的两名同行闲聊,显得深有感触地说:“还是当学生时好啊!那时,同学之间的关系多单纯!”一名同行附和道:“面对现在的同事关系,我也经常想起以前的同学关系。”另一名同行连连点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一名年近50岁的小学教师在家长会上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教!有的孩子啊,我说什么,他都是不听,哪像过去的孩子那般听话?”一些家长说:“我们小时候很听老师的话哦!现在的孩子是不太听话——辛苦老师啦!”
上述情形,十分普遍。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无奈地说:“人老了,记忆力变差了。”其实,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说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了。人们不仅对记忆力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其他心理品质(比如,毅力)也有类似的感受。进一步地,人们不仅对自己的感受是这样,而且对他人的感受也是类似的——比如,前面例子所显示的人际关系、学生素质。
在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老课本、老照片,也往往引来网友的好评,例如:“我学的就是那套课本,看到就泪流满面了!还是老课本经典。”“那时候的街道,虽然破旧,却让人怀念!还是老街道有特色。”
实际上,人们看到或听说关于过去生活、人情、习俗、建筑、环境等社会与自然方面的介绍,也都倾向于留恋,往往认为还是过去的好,即,现在的不如过去的,肯定过去而否定现在。
这种人们对过去的状态、事物给予更高评价的倾向,称为是昔非今效应。例如,人们感叹现在过年不如以前过年有趣、现在的邻里关系不如以前的邻里关系密切。这些感叹含有事实成分,不过,是昔非今效应也起了很大作用——可以推测,将来的人们也是这样的,也会把现在的情形评价得比他们那时的情形要好。
为什么存在是昔非今效应呢?这与人们对不同时间的状态与事物的认知有关。一方面,过去的状态或事物,与人们过去的体验(特别是美好体验)有关,这些状态或事物是美好体验的线索,看到、听说或想起它们,就很容易回忆那些体验,尤其是美好体验——其实,就是中性的甚至负性的体验,在回忆时也可能变成是正性的。另一方面,过去的状态和事物,是一去不复返的,人们只能怀念,无法再现,在厌恶损失的作用下,愈加看重它们的价值,从而,会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有意无意就美化了那些状态和事物。
自然,人们也有今非昔比的体会,认为现在的状态和事物,岂是以前的状态和事物所能比拟的?这是另一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了解是昔非今效应,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状态和事物,同时,也能对过去的状态和事物有合理、恰当的认识,避免进行错误归因或沉迷于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和开创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