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昔孟母,择邻处”,并成为家庭教育的范例。从有关材料分析,三迁其家可能还不是孟母教育孟轲最重要的环节。《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恐怕才是关键。面对孟轲的厌学,孟母毁坏机杼。此时,孟母心疼,她知道孟轲也心疼,甚至更心疼。孟母这样做,其实是在惩罚孟轲,不过,不是身体惩罚,而是心理惩罚。
无独有偶,我所读的初中课本里,一篇古文是《乐羊子妻》,选自范晔《后汉书》,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虽然,乐羊子的妻子没有用刀断织,但是,她做出断织的架势,乐羊子如果不能省悟,她就要断织了。引刀断织,她心疼,她知道乐羊子更心疼。为了教育丈夫,她想实施心理惩罚。
上述两例,都是作为正面材料来宣传的。其实,心理惩罚往往是负面的,即个体通过自伤来达到惩罚别人的目的。例如,有的小学生在家长不遂其意时,就不吃饭了。他/她知道不吃饭而难受的、受到伤害的是自己,他/她更知道,自己不吃饭,特别难受的是家长。他/她要惩罚家长,不是对家长进行经济惩罚、身体惩罚,而是进行心理惩罚。
由此可见,心理惩罚涉及人际关系的双方。人际关系中的一方,通过专门情境或举动,使另一方在心理上受到折磨、伤害的现象,即为心理惩罚效应。这其实是一种深层的惩罚。通常,只有存在某种特定关系的人们(比如,亲子、师生、恋人、夫妇)之间才可能进行心理惩罚。如果彼此没什么特别关系(比如,路人甲与路人乙),个体通过损坏某种东西,尤其是宝贵的东西,非关系密切者或利益相关者,也不会有特别感受的,自然无法产生心理惩罚的作用。个体极不情愿在心理上受到委屈、折磨、伤害,也难以承担相应的委屈、折磨、伤害,这是心理惩罚效应的内在原因。
心理惩罚虽然有时会有积极的效果,但是,它对人际双方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很大的,并且可能有实际的财物损失或人身伤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至少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其一,我们需要培养平和心态,尽量想着和做到与人为善,而不是相互伤害,特别是心理伤害。
其二,对于现实中的意见、矛盾,我们尽量采取其他有效方式解决,而不是诉诸心理惩罚(比如,常见的心理惩罚形式是,与关系密切的人陷入冷战)。
其三,对于遭到心理惩罚的一方,另一方要充分认识到相应危害,并及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例如,真诚道歉,求得谅解,协商以后产生问题时的解决方案,防止再次出现心理惩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