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心理学研究的量化与质化之争 精选

已有 8831 次阅读 2021-7-8 10:1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学中充满了争议,甚至连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显得莫衷一是。从哲学上讲,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属性,人类的行为与意识,也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属性,从而,心理学研究既涉及质化研究,又涉及量化研究,似乎是自然的事情。然而,不同的心理学研究者却有不同的研究哲学,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研究中,量化方法是主流,采用假设演绎方法,对变量进行严格定义、测量和控制。至少从20世纪早期开始,这种方法就被心理学家普遍使用。量化研究者认为,准确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够形成定律,而定律可以解释变量之间的所有关系。这些定律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不断准确预测未来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得到检验。

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背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只有能够直接观察和量化测量的有意义的现象,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这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原则。这样的研究收集量化数据,即用数字表达的测量数据。这种科学哲学,尤其是行为主义,支配着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中叶的心理学研究。

大约在相同时期,一些心理学家(特别是女权主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提出了强烈批评。此外,出现这种情况,也有来自邻近学科的影响,例如,社会学研究哲学的改变。这些心理学家不单反对心理实验,甚至更广泛地,反对一切心理现象的量化研究,认为这样的研究没有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科学研究的被试(Coolican, 2014)。

反对心理学量化研究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对智商测验的评价:如果人们形成智商测验真的能够测量智力的印象,那么这些测验就成了对儿童能力的最终判断,这将是极为可怕的。

心理学研究中,质化方法与解释学有密切关系。解释学作为人文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最初的主张是在文化语境中理解经典文本,因此,又译为释经学。解释学者的目的是保护人文科学的研究不受自然科学的影响,保持人文科学的自主性。解释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创造物,比如,文学、艺术、建筑、法律、行为,不能被客观化为与人类主体无关的事物,相反,它们充满了价值观,必须在它们所处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中进行理解(Coolican, 2014)。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讲,量化研究是在某种数字基础上进行测量,比如进行频次计数。当研究者进行计数时,就是在量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喜欢把人进行分类,然而,这种分类往往是粗糙的量化形式。作为对照,质化研究强调意义、经验、描述等。在这样的研究中,原始资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容,或者是对观察到内容的中性文字描述。质性资料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不过,质化方法通常看重研究资料的质性价值。

另一方面,严格地说,对一个变量的测量只能是量化的。当变量改变时,记录下不同的值。实证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只能研究可测量的变量,因为对照和比较只能在变化的情境中进行,变化的是变量,变量必须能够量化。

质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些在数字上精确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有些非数字的事物则是真实的;正统研究得到的结果,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但对人类来说,是不重要的;在研究人的时候,深入而有趣比准确而枯燥要好得多(Reason & Rowan, 1981)。

这样强调心理学研究的质化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这样的说法也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是说,只要不用他们主张的方法,一切研究都是“对人类来说,是不重要的”。事实肯定并非如此。例如,许多可能是枯燥但准确的研究让人们理解了大量的知觉过程,理解了能够促进助人行为的复杂因素。

总之,心理学研究中的量化与质化之争,是个复杂的问题,是基于研究者关于科学与人类性质基本认识的争议。当前的心理学研究,量化方法依然居于主流地位,质化方法也有了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Coolican, H. (2014).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6th e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Reason, P., & Rowan, J. (Eds.). (1981). Human Enquiry: A Sourcebook in New Paradigm Research. Chichester: Wile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4522.html

上一篇: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图
下一篇: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6 李东风 郑永军 范会勇 杨正瓴 鲍海飞 陈新平 王启云 陈志飞 黄永义 王庆浩 张晓良 钟定胜 许培扬 毕重增 孙颉 张成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