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 精选

已有 13933 次阅读 2021-7-9 13: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量化方法居于主流地位,质化方法有了长足发展。从事量化研究的心理学家,可以列举很多量化研究的优点和质化研究的缺点,反之亦然,主张质化研究的心理学家,同样能够指出不少质化研究的长处和量化研究的不足。面对此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一种考察策略是采用或设计一套标准,据此进行系统比较和评价。

实际上,可以从研究设计、研究情境、信息性质、研究信度、结果解释、研究反思等6个方面,比较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

一、研究设计

任何一项心理学研究都需要研究设计,但是,设计的严密性存在差异,其中,量化研究设计的严密性高,质化研究设计的严密性低。量化研究设计需要从研究目的、基础、态度、资源、分析等方面进行充分思考,对研究中可能涉及的事项均应全面权衡,应当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是由理论驱动的。质化研究设计通常不做任何预设,将由资料驱动。

二、研究情境

心理学研究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研究情境的状况存在差异,例如,人为性就极不相同。一般而言,量化研究的人为性高,特别是实验研究,被试在专门的场合(比如,实验室)完成专门的任务。与之相反,质化研究的人为性低,或者说,真实性高,通常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的。其实,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也可以在自然情境中展开,例如,现场实验。

三、信息性质

心理学研究都要收集数据或资料,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的信息。显然,不同方法获得的信息性质不同,例如,就丰富性而言,质化研究的信息丰富性更高,量化研究的信息丰富性较低——特别地,量化研究在分析时通常已经不看是对什么具体题目的反应,只看经过特定程序获得的数据。只要看看量化研究的具体测试指标,就会让人产生疑问,例如,这么几道题目就能代表批判性思维?

四、研究信度

心理学研究的信度,是指心理学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总体而言,量化心理学研究的信度高,质化心理学研究的信度低。由于研究设计严密、研究情境得到控制、数据处理技术规范,心理学量化研究的信度较高。然而,当前的可重复性危机,也使量化研究的信度受到质疑。同时,一些质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他们的研究信度并不一定低。

五、结果解释

心理学研究都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解释方式不同,从客观性或主观性来说,量化研究的客观性更强,质化研究的主观性更强。关于心理学研究结果的解释,涉及到对心理学性质的认识问题。量化研究者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认为质化研究者对结果解释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大。质化研究者主张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质,认为对结果解释的主观性不是缺点,而是更好反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体现Coolican, 2014

六、研究反思

心理学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均需要对研究的有关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研究素养和研究水平。不过,从比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语境来说,研究反思是指研究者对自己的立场可能影响研究程序、数据解释和研究结论的反省。这里的立场是指研究者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期望、社会身份、生活目标等(Willig, 2008)。就反思性而言,质化研究是高的,而量化研究是低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质化研究者承认自己的立场会影响研究结果,并审视是如何影响,在行文时可以采用第一人称;量化研究者尽力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认为自己的立场不会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在行文时采用第三人称。

总之,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各有优点与不足。有时,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并非绝对地彼此对立,相反,它们其实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参考文献

Coolican, H. (2014).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6th e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Willig, C. (2008). Introduc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rd ed.).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4765.html

上一篇:心理学研究的量化与质化之争
下一篇:天热脾气躁:实验为何更重要?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6 许培扬 余国志 郑永军 黄永义 张晓良 杨正瓴 李学宽 陈志飞 武夷山 罗春元 程少堂 张成岗 范振英 孙颉 闻宝联 徐长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