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图 精选

已有 6287 次阅读 2021-7-6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们喜欢说,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每天也在报道科学与技术的各种进步或突破。然而,科学研究者的日常世界却是相当平凡和平静的,研究者沿着一般流程,按部就班地开展研究。从事科学研究,其实是在做科学研究的课题。

做一项具体的心理学课题,可能开始和结束于特定的时间点。从整体上看,心理学研究则更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或者说是螺旋式的循环。这种循环,其实是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图。

从现实性上讲,心理学研究有3个模块,其一是选题,其二是研究,其三是发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从选题到研究到发表再到选题,构成一个循环;再由选题到研究到发表到选题,继续循环。

第一个模块是选题。心理学研究的选题依据,有两个基本来源,一个是学术文献,一个是现实生活。就学术文献来说,课题来源可能是当前的心理学理论、方法,或者是理论与方法的某种组合。例如,研究者可能希望排除一个竞争性理论,或者想挑战当前的主流理论。研究者也可能希望重复别人的一项研究,以验证一种效应,把研究发现推广到其他领域;或者由于发现原初研究存在某种设计缺陷,试图表明相应的研究发现存在局限性。就现实生活来说,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可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机遇,甚至由此而完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例如,1964年,Kitty Genovese惨死美国纽约街头,引起公众对当地市民冷漠的愤慨。Latane & Darley1976)对旁观者助人行为的研究即是如此。

开展心理学研究,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研究者可以想方设法获得经费支持。资助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当前我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把它们分为纵向课题经费和横向课题经费。当然,课题经费是需要申请的,经费额度有很大差别,同时,课题级别也被人赋予了更多含义。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研究经费制约选题和研究设计,道理不言而喻,不再赘言。

心理学研究者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与伦理原则。通常,研究者需要向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提出申请,只有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的选题,才能开展研究。

第二个模块是研究。开展具体的心理学课题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工作: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结果、撰写报告。许多研究者把这个模块当成研究的重点,甚至认为心理学研究就是设计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从表面看的确是这样,但是,第一模块的选题其实是更重要的,毕竟,选题不当,后果就被动了。还有一些研究者苦恼于数据收集工作,然而,与课题计划、课题准备、结果分析、撰写报告相比,数据收集所用时间其实是很少的。因此,研究者需要下些功夫,确保数据收集的程序(例如,实验)是合理、恰当的。一些研究程序需要做预研究或预实验,即先对少数被试进行试验,以便发现可能的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

第三个模块是发表。如果研究是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将会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心理学研究报告,就是心理学研究论文。广义地说,任何研究都是有价值的,只是价值大小不同。特别地,心理学研究往往未能完全达到原初的目标,并且可能出现各种意外。实际上,研究中的意外可能会使研究更为重要,因为这样的意外通常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重新计划、重新研究,甚至有全新的发现。使一项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是,研究结果对当前的理论或实践有重要贡献。研究论文写得准确和专业,符合学术规范,是论文获得发表的基础。这原本是常识,然而,一些研究者并未真正重视起来,从而可能产生各种问题。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一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如果没有发表,就很难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争取发表研究成果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当然,发表成果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就是在期刊发表,也还存在期刊声望的问题。研究者几乎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公开发表,能够发表在更有声望的期刊上。

研究成果一旦发表,就会被更多的研究者看到,他们可能重点学习相应的理论和/或方法,也可能重点发现某个或某些问题,从而想系统重复或简单重复,而这就回到了研究循环开始的地方——选题。

总之,心理学研究的路线图就是围绕选题、研究、发表3个模块的不断循环。心理学研究者应当从心理学整个科学体系的背景上看待心理学研究,力争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atane, B., & Darley, J. M. (1976). Help in a Crisis: Bystander Response to an Emergency. Morristo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4366.html

上一篇:可证伪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心理学研究的量化与质化之争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7 张晓良 马鸣 王启云 李东风 杨正瓴 钟定胜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