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五年之间

已有 3140 次阅读 2020-12-11 14: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在单读上看到一句话: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多么渺小也好过抽象的概念。我想这应该是最近罗振宇再次对话许知远两个人达成的一种共识。五年前在《十三邀》许知远采访罗振宇那一期播出之前,我就常常在心里想这对cp如果对上话应该挺有意思的,后来果然就有了,两人算不上争锋相对,但还是感到那种对抗的张力。五年后看他俩直播,感觉许知远变得soft了,说话也很有分寸,罗胖显然更有底气了,商业上带来的成功是一方面,主要在于他实在太能说了,跟高晓松对着镜头狂喷不同,罗胖的语言是一种经过精密设计的又非常普罗大众的表达方式。

最近这两年《逻辑思维》我也不怎么关注了,不是觉得他讲的不好了,而是感到一种听讲疲劳,另外我也偏重听一些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东西。许知远的公众号我也不怎么看,有时候是看不懂,多数是看不下去,主要我对T.S.埃略特等他常常提及的那些作家几乎一无所知,当初之所以关注他就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特别颓废厌世又特别不甘心的一种气质,马东对他总结的很到位,就是说大众文化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渐渐地盖过了精英文化的势头,寡不敌众,所以许知远就开始指着大众文化说真是俗不可耐啊。五年后,我发现许知远真的成熟了,他仍然是一个有偏见的人,但他多了一份宽容,他讨厌表演,却站到了舞台上,他讨厌大众娱乐,现在居然说“制造笑声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可能到最后谁也无法彻底免俗,只要你还在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陈海贤说关系即目的。之前我认为关系是手段,对一切都戒心满满,他人即地狱,会搞关系的人都是居心叵测走上层路线的。我大学室友其中有一位博览全书,她当时戏称我这种观点是小农意识,但后来我发现她本人也是如此。第一个是我的观点发生松动是我上海时结交的一位朋友,她就是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的那种人,同时大家也都不讨厌她。我还有一位朋友是善于把玩各种关系,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得体,但她并不享受其中。前一种关系是滋养型的,后一种是损耗型的。可能各种关系都是差不多,因为人性如此,只是每个人在关系中的感受千差万别。我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损耗型的关系中,所以渐渐封闭了自己,后来发现即使损耗型的关系也好过任何关系都没有,我看了许多书才明白这一点,但真正使我再次走进人群中却是我的一位邻居。一开始我觉得她挺麻烦的,因为我常常在家里办公,她就经常把她家孩子丢给我半天甚至一天自己一点儿也不担心出去跑东跑西,我最怕给别人添麻烦。后来麻烦多了,交情也多了。有些什么事或者遇着什么问题,我就特别愿意跟她说一说,拿起手机就发送几条语音什么的,再后来就一起去泡个澡做个护肤什么的。她的交友很广,又是热心肠,我甚至发现她的朋友中还有一位精神不太正常,她也照交往不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就这样逐渐重新扩展我了的自我疆界。我还发现自己居然还是个社交达人,由于我比较敏感的特点很容易洞悉别人的想法,同时看书思考也比较多,有时也冒出一两句很有哲理的话来让她们佩服不已。当然现在我还算不上构建了一个滋养型的人际关系网,但我更加放松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在我的心里也开始松动了。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是请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千万不要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亲子关系应该是最容易实现关系即目的这一信条的最便捷通道。正常一点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听话哲学还是目前社会的主流,如果孩子生活在虽然一个家长要求听话,但家长本人心理比较健全的环境中,我觉得可能问题也不大,因为这样的家长不会一根筋地为难孩子,问题解决了就完事了,不会故意重新制造新的问题,故意要孩子输,从而获得一种权力欲的满足。如果家长本人不成熟对孩子来说就太痛苦了,每一天总会进行无数个这种类似你死我活的生死博弈,白白地消耗了生命力,大人和孩子都活得很累。作为家长,应该好好问自己,你真的再追求一种亲子关系的和谐,还是想一个人主导这种关系,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时代的发展太快了,父母那一代的生活经验几乎无法为我们提供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也一样面临同样的问题。用时下很流行的一种叫做内卷的说法,我们像一节一节干电池一天一天迈向油枯灯尽的深渊里。当刚放到山顶的石头滚下来的时候,此时在山脚下休息了一会恢复了部分体力的我们继续一步一步把石头继续推上去,并告诉我们的孩子这就是生活的意义,虽然看起来很荒谬。跟西西弗斯相比我们还是幸福的,他唯一选择就是那块石头和那座山,我们还有各种关系,还有孩子注视我们的目光。

兜兜转转仿佛又回到了原地,比如我喜欢的杜拉斯的那句话: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现在我突然领悟到英雄梦想就是一蔬一饭,不死的欲望就是平凡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似乎令人哭笑不得。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带着这种觉知去生活会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比如我以前觉得做饭就是浪费时间,总是凑合吃一顿或者叫个外卖,现在我也能享受做饭的过程了,一个人的时候也会好好给自己做顿午饭,不一定非得精致,但要营养全面。同时我原来的那种鉴赏能力并没有消失,看书看电影还能找回从前那种文青的感觉。想起当年报高考志愿,其实也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凭直觉填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被父母训斥了一番了改了去学了海洋生物,理由仅仅是离家近,经常会感到有点遗憾为什么自己不能坚持一些,反正我再改回来他们也不会发现。现在发现心理学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如果让我二十岁的时候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肯定看不下去,哪怕是武志红写得那种非常大众化的心理学书籍。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缘故,觉得自己变得絮叨了不少,儿子有时候会不耐烦地对我说:“知道啦!”这时我就会沉默起来,反而觉得跟更他亲近了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002-1262050.html

上一篇:人生脚本
下一篇:宽容
收藏 IP: 223.78.154.*| 热度|

9 尤明庆 郑永军 武夷山 段含明 周阿洋 杜占池 王春艳 李方和 孟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