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 也有点迷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jianguo

博文

《世界植被》读后感 精选

已有 7101 次阅读 2012-11-18 22:3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后感, 世界植被

最近一段时间仔细阅读了西德时期Walter先生的著作《世界植被—陆地生物圈的生态系统》,觉得是一本难得的对世界植被生理和生态进行深入分析的好书,作者基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实践,总结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他的这本著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中国的调查。

 

Walter先生是四个科学院的院士。研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多年,他使用的生物气候图解,在说明植被分布和性质上具有直观易懂的特点,广泛见于植被的生理生态研究文献中。如果说这本书可以帮助人们理性的认识世界植被分布的特征与规律,那么很显然只能算是读懂了书的一半。植被分布的特征与规律只是表象,而隐藏其后的原理才是本书的精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纠正了我以前不完全正确的观点。如,虽然说植物在潮湿的地方根会分布在表土层,而在干旱的地区根的大部分却在下方,但这并不能说明干旱地区植物根扎的较深。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降雨量越少,土壤湿润的越薄,植物的根越呈水平伸展。只有依赖地下水的植物才把根扎的较深,作者认为这只是不同于一般的规律的特殊情况。我觉得很有道理,如在干旱的地区照样有浅根系的植物或者仅在表土生活的生物体就是证明。

 

作者还认为生活型或者生长型不能作为地理—生物圈生态学的分类基础,他解释到植物很多形态特征是对过去的烙印,而不是应对今天环境所必须的,植物的可塑性就是有力的证明。同时Walter先生还认为人工气候室得到的植物生理生态学知识是不能作为预测自然分布依据的,那样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欧洲赤松在自然条件下只生长在干燥的或钙质的坡地,或者是酸性的沼泽地上,但你能说它天生就喜欢那样的环境吗?它被迫生活,并且最终也能够很好生长的原因是由于竞争被排挤,之后适应了那种不太理想的环境罢了。我觉得这点对于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同行应该很有启发。

 

关于第一性生产力(NPP),我一直有一个比较普通的观点,即越接近赤道,潮湿陆地生态系统的NPP一定大于亚热带、温带。其实,也不尽然。作者列举了中欧经营很好的水青冈林的NPP其实并不比热带雨林的低,而这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在书的最后,作者发出了种种基于数据和实证的呼吁,我觉得这些呼吁非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宣传,它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地球生物圈会处在一定的动态平衡,如果人类不加限制的干扰,就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灾难性后果。地球的NPP理论上会有极值的,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类能不能达到,而是什么时候能达到,最近Science发表了相关问题的考虑,Running认为人类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就会达到地球NPP的边界(Planetary Boundary)(全文:A Measurable Planetary Boundary for the Biosphere)

 

Walter先生的这本著作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李世英等老师翻译和校对,于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很老的一本书,但看着老式的打印字体很有感觉(手头有一本德文版的,可惜看不懂)。现如今,我们的市场上的书虽然是越来越多了,但好书却越来越少了,每个人的时间好像都很紧迫,如果要问我有哪些书是值得第二遍阅读的,我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这本。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0340-633824.html

上一篇:热浪袭来,植物怕怕
下一篇:叶绿体能提高枝条的抗栓塞能力?
收藏 IP: 124.16.15.*| 热度|

10 刘用生 李心诚 王宁 戴小华 杨月琴 李土荣 张连翔 傅蕴德 唐常杰 白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