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变有字书为无字书——以社会学为例

已有 4753 次阅读 2010-9-15 21:34 |个人分类:经验分享|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书, 有字书-无字书, 学科图, 社会金字塔, 运行规则

变有字书为无字书

——以社会学为例

基湘

      不记得那位前辈曾说过,善读书者就是将书越读越薄者。由此推论,最薄的书,那自然就是一张纸了。不过,我稍稍再推进一步。我的看法是,“好书乃是一幅图”(这幅图是内隐的),而读书就是要读出这幅内隐图,并使这幅图栩栩如生展现在自己心中。换言之,这就是要变有字之书为无字之书(客观世界本身是无字的,有字是人为的——有字之书是对无字之书的理论提炼)。我甚至有一种极端的看法:如果一本学科论著的基本概念不能构成一幅图(抑或一幅画),那么这本书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不能自圆其说的缺陷——尤其是教科书。当然,一幅学科图画不一定是平面图,而很可能是立体图。

      很多没有上过学的前辈或许不知道诸多学科术语,但他(她)心中必然存在这种类似学科地图的无字书,因而他(她)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仍然能够应付自如——不过这大多是经验累积加上用心体悟的结果。

      不过上到一定层次成为专业人员,那么他们所读必少不了学科论著。这些学科论著大多由概念构成,一个概念构成一章,几个概念构成一个单元,几个单元就构成一本书。怎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图画,读成无字之书呢?权且举一个例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新学科蜂起,一些旧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则按照小平指示“要赶紧补课”。我自己向来胡乱看书,对其中的社会学一时情有独钟。因为考研需要,我把当时国内出版的《社会学》尽力搜来(近期因为搬家几乎全数抛弃)。如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人大郑杭生本、南开杨心恒本、南大宋林飞本等等。

      费老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教材。该书虽有体系,但逻辑不够严密,结构不甚明晰,内容不大精彩。据说费老对该书并不满意,于是未直接点明是自己“主编”,而是“《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还加上“试讲本”三字以示慎重。该书出版时,费老曾说改进时再版,但似乎至今从未出过新版本。原因当然不难理解,其他多个《社会学》版本都比它强,再版没有必要。

      虽然其他多本《社会学》也有自己的编排逻辑,然而结构最清楚的——在我看来——则是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正是经由这本《新编》,我才得出“社会学图谱”。这里权且旧话重提,把自己20多年前得出的“社会学图谱”重复一下。这种自己提炼的社会学图谱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以下内容可见拙著《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1页。

      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大体有: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它们均是对社会整体(社会系统)某一现象的概括,那么,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呢?它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金字塔理论构想对此可以作出较好的说明。它把整个社会——从宏观的国际社会、国家系统到微观的家庭(家族)等看成是或大或小的“金字塔”,不妨先图示如下(此处略)。

       社会金字塔假设表明:在一个社会系统内,个人仅是其中一个流动的点,点的运动即人的社会化(历程)。而点与点之间的互动构成社会互动(如竞争、合作等),通过社会互动形成了各自的社会角色。当至少两人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时,他们就组成了社会群体(如家庭、家族、村社)。当社会群体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共同活动时,社会群体就进一步上升为社会组织(如企业、公司、学校、政党、政府等)。随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扩大,其内部出现了社会分层并在各层之间或层级内部形成社会流动。为了规范社会成员的活动,社会系统又逐步形成了稳定与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其他社会现象也由此可一一推演出。

      社会金字塔假设假设还表明:(1)社会金字塔层次越高,其构成人员越少,担负的责权利越大,对社会系统影响越显著。(2)一个社会金字塔往往以从事某一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但兼有政治、经济、文化的任一侧面,一个侧面的发展能带动其他侧面的发展——如学校就以文化活动为主,政府就以政治活动为主,均有各自不同的运行规则。用政治规则处理学校问题是违反规则的;反之,用文化规则处理政府问题也是违反规则的。(3)正如物体作功一样,在社会金字塔内下降比上升更容易,因而进入层次越高,通常活动余地越大。(4)竞争产生于社会金字塔的同一层级,相应的一些心理活动如荣誉、嫉妒、骄傲等也产生于同一层级,由此才有可比性。林楠(1989)认为,社会地位越接近或越类似,那么地位的占有者就越易于进行互动。(5)同一层级人员越多,上一层级职位与机会越少,则竞争趋于激烈,内部矛盾相应增多。 此时宜把蛋糕做大,增加发展渠道与适当分流并举。......此外还可以推出许多有趣的结论,这里不再展开。

      如果《社会学》能附上这样一幅图,并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那么学生当有纲举目张之感。至于《教育学》,即便最新出版的教科书“教育与社会”一节中,“社会”仍然一分为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真正的“社会”仍然消失于无形——与20多年前几乎没有两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9131-363459.html

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高等教育理念》绪论
收藏 IP: 210.32.141.*| 热度|

5 侯成亚 武夷山 曹聪 杨秀海 zhangcz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