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物探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1984621 噤若寒蝉,惜墨如金,不谈政治,不谈工作,我只代表我自己。

博文

我们脚下的土地:地球?水球?气球?

已有 5610 次阅读 2010-11-19 20:48 |个人分类:发表作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球, 地质, 地理, 水球, 气球

/马志飞

20031223,在我国重庆开县发生一起损失惨重的灾难,一处天然气井田发生井喷事故,事发时大量的有毒气体狂喷不止,最令人惊骇的是它居然能喷至30多米的高空!遗憾的是,这些气体富含H2SCO2,结果造成当地233人罹难,4000多人受伤,9万多人受灾。很多人疑惑不解,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居然能将气体喷出近十层楼高?

广东省茂名市茂港区羊角镇爱群村,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村委会后面的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约三百米、深达三十多米的深沟就一直不停地燃烧,不时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到如今,这条沟已经持续燃烧了30多年。这是什么东西在燃烧呢?可燃物是哪里冒出来的?

我国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林区和新疆阿尔泰林区,常常出现一种森林火灾,可这种火灾不是人为造成的,有学者指出它的真正原因是有可燃气体聚积于林区腐殖层中发生白燃造成的。但,这种可燃气体是什么?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当火山爆发的时候,大量的气体以强劲的冲击力将岩浆、碎屑等直射云霄,声响震天,乱石穿空,遮天蔽日,我们还很疑惑,这些无穷无尽的气体从何而来?

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是在46亿年前由一大团炽热的星际气体和尘埃凝结而成,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仿佛只是茫茫沙漠里的一粒沙,虽然渺小,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有人说,地球应该称“水球”才对,因为在它的表面71%的地方都被水覆盖着,从太空看地球,它是一个蓝色的美丽星球。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开始“逼迫”人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地球了。

很早以前,科学家门就普遍认为未来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先入地,后上天”,然而,迄今为止人们依然对我们脚下的地球充满敬畏和迷茫,虽然人类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可以飞到月球、飞到火星甚至飞越太阳系,但在地球母亲的面前始终显得非常渺小。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俄罗斯的科拉超深钻,深度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无法确切的回答。现阶段,对地球内部组成的研究,仍然是依靠地球物理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或借助于理论计算进行推论。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杜乐天研究员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并非只有一个外层大气圈,其内部还有大量的高压气体,因此他形象地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实心气球”,并提出了“地球五个气圈学说”,即地球至少可有5个气圈,它们从内向外是:地核氢气圈、上地幔气圈、中地壳气圈、上地壳气圈、大气圈。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排放着各种气体,猛烈者如火山爆发,轻缓者如山间温泉,就如同有生命的动物一样,地球也在“呼吸”。

森林,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地球之肺”,它维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清除有毒有害气体的这一强大功能可以看作是地球呼吸的一个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学者认为,地球还存在着氢呼吸,当地震发生时会出现氢气向大气中的明显排放,而且其浓度随着地震震源深度和能量级别的加大而加大。不仅如此,当地震孕育时,断层之间的相对摩擦运动还会产生大量的热,足以使断层两侧的岩石和土壤中的水份汽化,因此在气体释放的同时还伴随有热量的产生,根据这些气体异常和热异常,常常可以预报地震。如1990426日发生在我国青海的7.0级地震,有关部门就根据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成功地进行了预报。

不仅如此,地球向外排放的气体和热量升入高空之后,一旦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还可影响气象。研究发现,这种地质与气象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如2004 12 26日,苏门答腊岛发生了9.3级巨震,2005328又发生8.5级地震。3个月后,我国长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更有甚者,还有学者提出整个大陆漂移、山脉隆起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就是地球的排气作用。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我们科研工作必备的严谨态度,面对种种疑惑,仍然要怀疑前人理论的正确性,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究竟是地球、水球还是气球?地下深部是为固态、液态还是气态?期待科学家们继续深入探索……转载自《科学24小时》2010年11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8217-385514.html

上一篇:用生命求证真理的科学家——魏格纳
下一篇:灾害链:牵一发而动全球
收藏 IP: .*| 热度|

1 张焱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