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科研数据的清洁度

已有 4595 次阅读 2008-6-6 16:42 |个人分类:科学书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数据, 干净, 可信

在论文中采用的数据,应该是来源清楚;记录宜真实、准确、细致和及时的。“真实、准确、细致和及时”这八个字,我大学时代就熟知了。因为测绘行业,尤其是大地测量专业,经常从事的就是野外数据采集。这八个字是牢记在心的。记录的手簿,即使出现合理的修正也是有章可循的,比如铅笔记录的数据,假如错误了,需要整齐地以直线划去,并且在上方填写正确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有限,不可能出现多次重新记录的。出现了,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重新采集数据了。

数据的记录绝对是要清洁明白的。不允许胡乱涂改的。工程技术上对于数据的看重,与科研相比,或许有甚而无不足。那些数据,是很快就要经受工程的考验的。曾经有人,因为虚构数据,和实地严重不符合,被处以刑法的。

科研中的数据,也应该是清洁的。采集数据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使用数据的研究分析人员,需要保持数据的清洁。模糊的数据怎么可能可靠。

在阅读影响巨大的巴而的摩事件相关材料时,我记住了Imanishi-Kari一句话“我不是一个爱清洁的人”。 O'Toole应该属于喜欢数据清洁的人。撇开她们的个人恩怨不谈,单是就科研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而言,O'Toole是值得夸赞的,虽然她当时不过是个博士后,不具备Imanishi-Kari甚至Baltimore的学术地位,但这一点的确值得肯定。Imanishi-Kari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数据比较乱。

韩国的黄禹锡或者其他学者准学者,数据造假,就和数据不清洁性质不同了。经过加工的数据可以趋近于研究者预期的方向,制造假数据自然更可以使数据和结论一致了。因为先有结论,后有数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28035.html

上一篇:GPS预测地震还是很难
下一篇:屈原:清洁的思想或者情操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