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春风伴我把家还

已有 2400 次阅读 2023-2-13 11:53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春风伴我把家还

               籍利平 

      到邯郸送老兵的任务,是我主动请缨得到的。

这是我到某部上班后又一次主动请缨。有位师兄不屑地说:送兵没有意思,接新兵才有意思!他的意思,我6年后,才理解。那次,上级安排了接新兵的任务,指定我参加了“接新兵培训”。三天培训下来,我对其中的一些奥妙,有所了解了。去陕西接兵的任务,我让给了一位“修理所所长”,我另有想法——筹备了一次把握不大的考试。

     “老兵专列”出发之前,在火车站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仪式。送兵干部和老兵们,拍成了规则的体操队形,首长发表了讲话。队形刚一解散,离我最近的高副参谋长,就捅了我一下,悄悄问:怎么样,能完成任务吗?我回答了六个字:保证完成任务。高副参谋长笑了。

这个副参谋长身材伟岸,是标准的北方汉子,也是我非常尊敬的领导之一。刚授衔不久,在班车上,有人故意问副参谋长——嫂子,是什么军衔?副参谋长,幽默地回答:当然只能是少校啦,不然和我平级了,谁做饭呀。副参谋长是双军人家庭,妻子是军医,授专业技术衔。考研体检时,我正要抽血化验肝功能,正好遇见了她。

高副参谋长下连队检查工作时,很随和。我所在连队条件比较差,只有厨房,没有食堂。{原先有食堂,不知哪位英明决定改成了羊圈}一到吃饭时间,干战们就拿着碗筷、步行数百步去食堂打饭,各自回宿舍吃。有喜欢侃大山的,就蹲在门口聊天。队长、指定员、卫生员、通信员,也经常围蹲一圈,边吃边交流思想。队部和我所在组的宿舍,隔着一个花池。站在门口,隔着花池,穿越白杨树的缝隙,可以看到他们蹲餐。

副参谋长的到来,让队部的“话聊组”临时扩充为“五人小组”。卫生员小王搬出了椅子,副参谋长坚决不坐,坚持与队部四人一起蹲着。

1990年春季复员的邯郸老兵,原籍有曲周、鸡泽、涉县等地。我负责的是曲周兵。这期1986年冬季入伍的兵,人们习惯上称之为87年兵。87年兵,本来应该1989年冬复员的。1989年、1990年各自找了一批春季兵,87年兵就集体多服役了将近半年。

87年老兵,当然是思乡亲切。高原服役三年半,可谓关心似箭。《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句子。这批87年兵,与“采薇者”相反,他们在冬季离开家乡,在杨柳依依的三月天,回到故乡。真是春风伴我把家还。

没错,就是三月的春风,在古都邯郸迎接了我和老兵们。

重任在肩,我无心游览。随身提包里装满了老兵的档案,肯定不能大意。

   乘坐长途车,到达曲周县,安顿下来之后,天色已晚。我选择的住处,是县宾馆。

   宾馆的每房间可以住四个人,单人收费四元。为了安全起见,我包了一间。

    宾馆服务员说,你可是捞着了,今晚有好戏看,裴艳玲来演出《南北和》。明天后天,演《钟馗》《宝莲灯》。

裴艳玲是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我有所耳闻。可是,我不能离开档案,更不可能扛着一包老兵档案去看戏。房间钥匙,由服务员统一保管,不给旅客。我离开房间片刻,就得去找服务员开门。服务台的小伙子,有点粗心。他把一大串钥匙都锁进自己屋里了。“幸好”,门框上层的玻璃窗户,没有关。小伙子倒是手脚麻利,很快就趴窗户回到了自己屋里,取出了钥匙,为我开了门。

到曲周的第二天上午,我去民政局优抚科交接了老兵档案。老兵们都是农村入伍的,已经各自回家团聚,他们会按照要求到民政部门报到的。

我退了宾馆的房间暂时没有回邯郸。我去霍桥乡的一个村子里,看望了一位超期服役老兵的母亲和哥嫂们。这个老兵,又服役了一年多才复员,现在北京打工。

再次路过邯郸时,我仍然没有游览。有两个原因:一是回家心切,游兴不高;二是资金匮乏。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去鸡泽送兵的一位排长,也就是在老兵车厢里才认识的,在邯郸火车站突然提出借钱一百元。那时候,排职、副连职的工资,不足二百元(已经算上高原补助),一百元已经是半个多月工资了。我也就随身带了二百多元。过于同情别人的老毛病,我又犯了一回,从军衣内侧的兜子里掏出十张“大团结”,那时候好像没有二十元面值的钞票。排长伸出指缝比我还“宽敞"、小了一号的右手,把钱放进口袋,扬长而去。

还有一个小插曲,邯郸方向的总负责人把车票都发了下去。那个时候,车票不是实名制的。有位送兵干部是石家庄的,他的票只到邯郸。总负责人在车厢里一通喊叫,谁手里有到石家庄的票?没人吭气。他只好挨个查票,比乘务员还要认真。终于找到了一个老兵,他在邯郸下车,手里的票是到石家庄的。

“我喊了半天,你咋不吭气?举手也行呀!”红着脸的老兵嗫喏着回答:“我,我,我不识字。”

邯郸到我家,三百多里。我没有坐火车回家,坐了长途汽车。汽车可以就近下车。我可以在泲河大桥  下车,沿着河堤走回家。

昔我往矣,秋风萧瑟。今我来归,杨柳依依。

一走上河堤,我就看到了熟悉的杨柳枝,就感到了暖风拂面。

我加快脚步,朝太行山东麓的故乡走去。

*************************************************************

{附记:

今天是“籍工场”(曾用名:大地的潮汐)发布第一篇博文16周年,本来想写一篇回顾、总结性的文章,一直没有清晰的思路。1990年春季的故土暖风,促生了这篇千字文,变相纪念博客“十六周岁”。

2023213日星期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376055.html

上一篇:白马与红马
下一篇:课堂见了会场见...
收藏 IP: 114.244.114.*| 热度|

3 宁利中 尤明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