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jing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技哲学、环境哲学。

博文

中国科技思想研究的新视角

已有 3876 次阅读 2008-3-16 21:32 |个人分类:书评

中国科技思想研究的新视角
——读《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的感想
肖显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100049)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对于什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内涵,人们已经相对比较清楚了,而一谈到科学思想,则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的。什么是科学思想和技术思想呢?科学思想与科学思想史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技术思想与技术思想史有什么区别呢?中国古代有无科技思想呢?这样的科技思想的表现形态和特征如何呢?针对这样的特征,我们如何去研究中国的科技思想?研究中国的科技思想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说老实话,在看到《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这套书以前,我是不清楚的,而在此之后,我获得了一些比较清楚的认识。
这套书是郭金彬教授、徐梦秋教授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这套书各分册的书名以及内容来看,它主要地不是关于中国科技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关于中国科技思想的研究。对于前者,需要的是一个系统的梳理和认识,对于后者,则应该通过一些专题的研究来反映中国科技思想的某一方面的内涵或概貌。可以说,本套丛书就是这样完成的,这应该也是本套丛书之所以如此取名的原因。
不言而喻,中国科技思想的研究是面临着诸多困难的。首先是思想基础的困难。如中国古代存在科学吗?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如果这样,则顺理成章地就可以得出中国古代不存在科学思想的结论;对于技术,人们是不能否定它的存在的,但是即使如此,也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不存在技术思想。真的这样吗?本套书开宗明义,宣称在中国,无论古代和现代,是存在科技思想的,这样的科技思想不仅存在于某些科学学科,如数学之中,也存在于中国古代的一本本著作,如《管子》之中,而且还存在于一个个理论,如道家的养生理论之中,存在于一个个人,如沈括的科学思想之中……要研究中国的科技思想,不仅需要深入到较专门的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国古代科技史或中国科技思想史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中国的思想史中,深入到中国的经、史、子、集和各种各样的文献中,深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不外乎:在中国的古代,科学处于萌芽状态最多是初级阶段,技术处于经验形态阶段,独立成形的科技思想著述是很少的,科技思想的很大部分是融合于其他的著述之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交错在一起的。这种状况的存在,就必然增加中国科技思想研究的难度,需要我们在占有钻研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探索性地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好在本套丛书的作者都是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多年研究的专家,写作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给我们以很多启发。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郭金彬、孔国平著)是研究数学学科的科学思想的。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本书在资料研究和学术观点上有它的独到之处。首先,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什么是数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数学思想。作者指出,数学思想是数学产生、发展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数学成果所蕴涵的思想精髓。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既表示在古代我国有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心不同特色的数学思想,也表示中国现代数学在它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过自己独特风格的思想渊源,并且这种思想渊源至今仍有它的宝贵价值。其次,本书以结绳和书契、计数和算术、规矩和方圆、九九之术、河图洛书以及算筹筹算等六条脉络,提出中国传统数学的起源;以算经十书尤其是《九章算术》为主脊,展示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特色;对宋元时期的数学思想进行深刻剖析;将14-19世纪作为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重大调整时期;探讨了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继承、发扬和提高,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新理解的基础上,探讨新数学思想,这些,在同类著作中尚未见到。第三,本书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观点极为珍贵。如:中国传统数学,其发展主线是沿着探索、完善和提高“推步”前进的;算与证是两种有明显差异、风格不同的数学手段,但它们又相互联系,中国古代数学不注重用逻辑推证把“算”推向更高一级的水平,这是导致我国数学在14世纪后停滞的重要原因;算盘从上一珠改为上二珠,从现存最早的《盘珠算法》和《数学通轨》所提供实在依据来看,前后大约只有5年时间;祖冲之、祖暅《缀术》的内容,可能有渐近分数、招差术。
既然中国具有浓厚的传统数学思想,那么怎样看待它呢?实际上,传统本身是在一定的时空中产生和积淀的,并且采用旧的或新的方式延伸开来,继承下去。有继承就会有中断或消逝,有正面作用也会有惰性。这点对于中国的传统数学思想也不例外。如此,惟有挖掘、弘扬和发展这样的传统数学思想才是与时俱进的传统,并且堪称绝佳传统,也才会生发出重要的现实意义。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的工作生动、具体地表明了这一点。
《中国现代科学思潮》(李醒民著)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几方面的科学思潮展开的。在“有关科学论的几个问题”中,作者首先澄清“科学技术”和“科技”这个名词。他指出,“科学”与“技术”二词一般是分开的,二者各有所指。通过长年的考究,作者总结得出哲人科学家都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承载者和缔造者、科学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于科学的目的、本性、限度、方法、价值、社会功能、精神气质、文化意蕴的看法,至今依然具有震撼和启迪人心的力量。作者呼吁当前“科学精神”的讨论必须注意材料的翔实、论证的缜密、见解的新颖,表达了其崇尚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珠联璧合为根基的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立性、独创性、异议、自由、宽容、公正、人的尊严和自重等价值取向。进而,作者精辟地指出,由于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所以只有把科学精神注入其中,才能重塑21世纪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在“论任鸿隽的科学文化观”中,作者从最能体现科学文化涵义的科学特性和目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和人生,分而述之,展示任鸿隽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思想,并从中提炼科学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阐释了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科学有益于道德和人生。在“简论任鸿隽的科学观”中,作者除了对任鸿隽作为整体的科学的理论观点做了完整系统的论证外,更注意考究其对于中国的科学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设想和行动方案,深思学术自由和思想自由对于科学发展的意义。在“任鸿隽的教育思想”中,作者分析任鸿隽教育的一般理念、科学教育、大学教育和专门教育的主要观点,并剖析其关于选科制、利用外国教材、留学生政策等具体的问题与实践。进而,作者细析其关于学界和学术研究、中国学术之弊及其原因、中国古代无科学、论知识和常识、发明和研究等具体学术问题。
《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詹石窗著)通过挖掘“道教”中的科技思想,提出了“道教科技”的新概念,深化了人们对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地指出,道教科技的主体部分是养生科技,所谓养生科技是养生科学与技术的合称。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认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不断吸纳各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内容,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地理学、数学来为其养生活动服务,从而使得道教的文化养生具有了深厚的传统科技内容,将道教科技与伦理养生结合了起来,将道教修炼与符号养生结合了起来。这不仅对于全面把握道教医学养生术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了解中国传统养生学来说也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不仅如此,本书与其它养生术著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当今社会,有关养生的著作虽然很多,但大多停留在一般技巧的陈述上,而本书则侧重于养生哲理的考察,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如此一来,也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寻找科技思想,从这样的科技思想的阐发中寻找到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意义。而且本书所揭示的中国古代道教包含的人文精神向技术转化的基本事实,为现代社会生活把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从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理论提供了实例。
《管子的科技思想》(乐爱国著)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整体上,就《管子》的自然观、数学思想、历法与地学思想、农业科技思想、医学养生思想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有所创新。比如:数学史前辈李俨先生在所著《中国数学大纲》中列出了《管子》中所涉及的乘法口诀8句,该书作者通过细心爬梳,又增加了1句(见该书第74页);又比如,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大胆地认为,《管子•内业》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讨论气功学的养生学专论之一(见该书第165页)。尤为重要的是,该书作者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管子》中的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科技的各个领域,包含着丰富的古代科技知识和科技思想,其中的科技含量完全可与《考工记》、《墨经》等科技著作相媲美,实际上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认为,《管子》中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的特征与整个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具有一致性,表明中国古代科技与《管子》所涉及的科技知识之间有较多的渊源关系,因此追溯中国古代科技的产生,势必要追溯《管子》,或者说,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从《管子》中找到源头。
《中国技术思想史论》(王前著)在对“技术”作广义理解的基础上,将“技术思想”界定为与技术发展战略、技术决策、技术管理和技术实践活动有关的思想观念的总和。这是非常具有新意的。如果这样来理解“技术思想”,那么不仅每一位技术工作者有其各自的技术思想,而且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技术思想。中国技术思想怎样呢?作者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技术发展模式为蓝本,也不能仅仅采用源于西方的逻辑分析思维模式。我国技术思想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而我国传统思维模式与西方又有很大的差异。”(该书第4页。)所以,应该在占有大量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技术与有关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从几个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入手,去反映我国技术思想贯穿于传统和现代的本质特征:道进乎技、顺应自然、经世致用、以道驭术、以人为本、悟性思维、制器尚象、有机管理、兼收并蓄。这样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如何呢?本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如我国古代技术的“实用”标准基本上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的,许多时候是建立在“只要不出事故就行”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缺乏对技术原理穷究不舍的精神,这种观念至今仍对人们的质量意识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现代技术活动中严格的标准化意识的确立。又如,我国古代技术主要靠人们的悟性来把握,这固然有助于技术发明和经验的积累,但有可能阻碍技术思维向理性层次的发展。然而,在现代技术水平上合理发挥悟性的作用,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成为一种可贵的智力资源。现在的技术管理,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思想营养。现在的环境治理,可以从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得到启迪。而现在对技术专家和高级技工的理解与期望,也许更需要《庄子》寓言中“道进乎技”的智慧。由此看来,在回溯中国科技思想历程中发现传统文化因素的现代影响,是一种跨时代的思想求索,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文化建设,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传统”就其本意而言,应该是源于古代,延续至今,而又会影响未来的事情。这样来研究传统科技思想,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5-18473.html

上一篇:在网络空间里反思生活
下一篇:从天花疫苗的发现看科学假说演绎方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