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Doctor D
抗生素可以说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不仅维护了世界和平,而且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时至今日,抗生素带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全球无数的大型药企,推动了全球GDP的增长。然而,这样一种人类的发明却存在着普遍的滥用。抗生素滥用的主要危害是引起细菌的耐药性,产生“超级细菌”,加速了病菌的变异,可能让我们面临无药可救的境地。此外,抗生素滥用还会导致人体微生物遭到破坏,损伤人体器官,给人的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也就是可能“顾此失彼”,治了一种病,引发了多种病。已有研究发现,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非常广泛,有些还很严重,如可能造成腹泻、过敏、自闭症、皮肤病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物对维持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滥用抗生素会杀死多种人体微生物,可能会引起人体菌群的失衡,进而引起多种疾病。
今日,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为防抗生素滥用,江苏省卫计委规定,从2016年7月1日开始,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对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年底,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首先,我为江苏卫计委的这一措施鼓掌,这是对抗生素认识的进步,为停止抗生素的滥用迈出了难得的一步。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非常普遍,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中国人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我国是全球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国家已经注意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几年前就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当时号称是史上最严禁令,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看到有什么大的起色。江苏卫计委的这一措施可以说是一个大动作,除了表明态度,还拿出了实际行动,值得鼓励,也值得其它省学习。
其次,这一措施表面上看很给力,其实细想想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禁令真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吗?我看真的未必。这一禁令中排除了儿童医院,事实上儿童才是滥用的主力军。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年专业从事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的肖永红教授曾表示:我国小孩抗生素的使用比例要高于成人。这是由于中国父母把孩子看的都太“金贵”了。孩子一有病就全家出动去医院,还要求快,医生被逼的没办法只能用短平快来解决,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很可能引起医患纠纷。其实,孩子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并且大多数时候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只对细菌有作用,即使用了对治疗病毒感染也作用不大。事实上,孩子即使被病毒感染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对抗大多数病毒,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行恢复的,即使用药,也是一样的周期,只是减少了难受的感觉而已。抗生素对儿童的危害也要高于成人,上面已经提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儿童的发育还未完善,尤其是共生微生物,根本很难承受抗生素的折腾,一旦微生物屏障被破坏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育,包括身体各器官以及大脑的发育。我们也观察到,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很多过敏以及有湿疹,皮炎的孩子大多存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这个禁令把儿童医院排除在外,就是将最应该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儿童排除了,实际起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最后,防止抗生素滥用是个系统工程,单纯的禁止在门诊输液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大医院禁止了,病人的需求不受影响,有可能病人去寻找小医院去了。而小医院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更加严重。由于抗生素对一些病确实快速有效,小诊所为了维持良好的口碑,显示高超的医术,必须做到药到病除,他们往往超规格用药,超量用药,也就是低级抗生素能办的事非得给你用高级的,本来1克能搞定的非得给你用5克,这样虽然治好了病,但其实滥用更严重,后果也很可怕。所以,在中国,即使你到最小的诊所去看病,不管什么病,都会用抗生素。为了增加药效,一些基层医院除了使用抗生素,还会加上维生素或激素,形成所谓的“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加盐水)。激素的滥用危害更多,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这里不再细说。
我认为要防止滥用抗生素,首先,得加强监管,把抗生素作为管制类药物,不得随意使用,虽然已有一些这方面的规定,但缺乏实施过程的监管,只是一纸空文。另外,应建立详细的诊断和用药标准,做到“精准用药”,达到了使用标准,该用药时要用,到不了标准绝对不允许用。再次,很多隐含的抗生素危害也很大,对抗生素滥用的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如在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比在人身上还严重,这些动物吃的抗生素积累在体内,最终被人吃了,还是会转嫁到人身上。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掌握对疾病的科学认识,最终达到患者主动判断是否该使用抗生素。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此,我希望看到这篇博文的兄弟姐妹们能够从自己做起,阻止抗生素的滥用,同时多多宣传,让自己身边更多的人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