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拂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an15 拂去杂尘,干干净净

博文

益生菌改变健康人肠道菌群?看看RCT研究怎么说 精选

已有 18498 次阅读 2016-10-24 11:0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益生菌, 肠道菌群, 乳酸菌, 双歧杆菌, 芽孢杆菌

随着人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日益增多,益生菌补充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个严峻的问题是:

究竟益生菌是否能够改变人体肠道微生物呢?

搞了这么长时间的益生菌和肠道微生物研究,我认为益生菌一定能够对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

真的是这样吗?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健康和医学科学学院,诺和诺德基金会基础代谢研究中心代谢医学系部的研究人员的文章解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于2015年8月17日通过搜索1287篇相关文献,最终筛选出7篇有关益生菌对健康成人肠道菌群影响的文章。

结果表明:

益生菌对健康成年人的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丰富度方面的影响与安慰剂差异不显著。

仅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与安慰剂相比,益生菌在β-多样性方面能够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的整体结构。

这些论文是通过文献检索自:PubMed,Scopus和ISI Web of Science,

设置的搜索关键词包括:

healthy adult 健康成年人

probiotic益生菌

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

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

gut microbiota肠道菌群

fecal microbiota粪便菌群

intestinal microbiota肠道菌群

intervention干预

(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

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纳入了1287篇文章!

太多了!可不能啥研究都接受啊!要严格对比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对健康成人进行单纯补充益生菌和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估整体肠道菌群变化。

从纳入的研究来看,被试的年龄跨度从19-88岁,包括的国家由芬兰,意大利,丹麦,美国和德国;

使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使用的形式包括饼干,果奶饮料和胶囊。

并且,还设置了严格的选取的标准:

依据PRISMA / Cochrane采用的临床试验报告的Jadad评分方法。

最终,只选出来7篇符合条件的文章。

大部分属于双盲实验,有两项达到了四盲,也就是几乎所有参与研究的人都不知道被试服用了什么。

这样的研究,尽可能排除了参与人员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的影响。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几篇文章的结果。

01

第一篇,看看含益生菌果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先看看喝含有LGG(L. rhamnosus GG ATCC 53103)的果奶饮料的健康成人与安慰剂组粪便菌群差异,

发现粪便菌群组成在三个时间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可能LGG发挥作用不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可能还有其它途径。

研究也发现:

在Firmicutes, Actinobacteria 和 Proteobacteria 三个门中的

Ruminococcus gnavus-group,Collinsella (Coriobacteriaceae),Actinomycetaceae和Proteobacteria与血脂代谢密切相关。


02

第二篇:对比含益生菌饼干对老人肠道菌群的影响

对比了吃含有益生菌(B. longum Bar33 andL. helveticus Bar13)的饼干的健康人与安慰剂组相比,

发现31组的系统发育相关的菌群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变化

但是,发现益生菌补充剂对老年性肠道菌群失调有改善。

益生菌干预能够降低梭状芽孢杆菌,艰难梭菌,C. perfringens,屎肠球菌和肠致病性弯曲杆菌的比例。但是,没有直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03

第三篇分析了益生菌对肠道梭菌和丁酸盐产出的影响

研究者让一组健康成年人吃含有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 DG)的胶囊4周,

然后再吃4周安慰剂,另一组与之相反。

通过对比两组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现,两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菌种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但吃益生菌组的β-diversity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并且,益生菌组Proteobacteria 和Coprococcus菌显著升高,而Blautia 显著降低,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 DG)的摄入会增加肠道中对人体有潜在的健康益处的Blautia:Coprococcus菌的比例。

益生菌对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似乎严格依赖于人体本身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本来状态。


04

第四篇:分析了益生菌对血液甘油三脂的影响

对比了服用含有干酪乳杆菌(L. casei W8®)的胶囊4周后与安慰剂相比,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对血液甘油三脂的影响,

结果发现,α和β多样性方面,两组直接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吃了益生菌后,肠道中L. casei group菌明显升高。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甘油三脂之间没有显著相关。


05

第五篇:对比了亚麻籽粘液和益生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对比了10g亚麻籽粘液和安慰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且与副干酪乳杆菌F19(L. paracasei F19)做比较,

结果发现:

亚麻籽粘液确实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33种菌发生了明显改变,

并且Faecalibacterium 菌的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提高了,

但是,很遗憾,益生菌没有这个作用,并且胰岛素敏感性提高也不与肠道菌群丰度变化相关。


06

第六篇:评估了一株枯草芽孢菌的应用效果

对比了服用不同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R0179)和安慰剂之后,

整体健康状况和肠道的健康状况的改变。

研究发现,两组之间在肠道菌群β多样性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

服用不同剂量的益生菌并没有明显门水平的肠道菌群,除了能够提高Ruminococci菌的比例。


07

第七篇:评估了一株益生菌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

服用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L. reuteri sd5865))4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

服用益生菌的志愿者,显著增加了葡萄糖刺激GLP-1和胰高血糖素样肽的释放,

并且高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49%和C肽分泌升高55%。

然而,干预并没有改变外周和肝胰岛素敏感性,体重,异位脂肪含量或循环细胞因子。

并且,益生菌并没有引起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的显著改变,

但是,研究也表明,一个特定的菌株的口服摄入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


总结

这篇元分析文章最终纳入了7篇RCT的文章,试图评估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如果不仔细看纳入的这几篇文章,光看结论,似乎表明大多益生菌并不能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构成。然而,当我们对纳入的7篇文章逐一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

1,这几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评估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文章中使用的益生菌类型比较多,使用的形式还包括饼干和果奶饮料。

3,文章中采用的评估指标主要是肠道菌群多样性,并不是都是对比了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肠道菌群显著差异的研究。

4,大部分益生菌对身体健康指标,如血糖,血脂等的影响是积极的,是有效果的。

5,研究中纳入的被试年龄跨度从19岁到88岁,健康成年人的人群范围跨度较大。

6,益生菌的作用可能不仅仅在于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还可能存在其它的作用途径。

7,这篇文章并不能很好的回答一开始的问题,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不是某些菌P值的大小反映的,而是多种菌的协同改变。

8,因为目前用的益生菌类型多样,菌株特异性差别很大,在国内使用的方式大多是非胶囊形式的固体粉末。

9,这几篇文章得出的结论还是比较片面的,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就我研究的情况看,我们的几株菌都能够明显改变某些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0,益生菌的概念实在有点宽泛,对它的评估不能一锅粥的不加区分。就像鸡,鸭,鹅,鱼,狮子等都是动物,要比较动物吃不吃肉,肯定得不出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命题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要比较必须指明某个菌株。


看来科研人员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本文首发于:肠菌与健康 microbiota & health

扫一扫,关注!

带你了解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奥秘!


参考文献:

1,Bjerg AT, Sørensen MB, Krych L, Hansen LH, Astrup A, Kristensen M, et al.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L. casei W8® on blood levels of triacylglycerol is independent of colonisation. Benef Microbes. 2015;6(3):263–9.

2, Brahe LK, Le Chatelier E, Prifti E, Pons N, Kennedy S, Blædel T, et al. Dietary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ob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Br J Nutr. 2015;114(03):406–17.

3, Hanifi A, Culpepper T, Mai V, Anand A, Ford A, Ukhanova M, et al. Evalu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R0179 on gastrointestinal viability and general wellnes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healthy adults. Benef microbes. 2014;6(1):19–27.

4,Lahti L, Salonen A, Kekkonen RA, Salojärvi J, Jalanka-Tuovinen J, Palva A,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and serum lipids indicated by integrated analysis of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data. PeerJ. 2013;1:e32.

5, Rampelli S, Candela M, Severgnini M, Biagi E, Turroni S, Roselli M, et al. A probiotics-containing biscuit modulates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the elderly. J Nutr Health Aging. 2013;17(2):166–72.

6,Simon MC, Strassburger K, Nowotny B, Kolb H, Nowotny P, Burkart V, et al. Intake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improves incretin and insulin secretion in glucose-tolerant humans: a proof of concept. Diabetes Care. 2015;38(10):

1827–34.

7, McNulty NP, Yatsunenko T, Hsiao A, Faith JJ, Muegge BD, Goodman AL, et al. The impact of a consortium of fermented milk strains on the gut microbiome of gnotobiotic mice and monozygotic twins. Sci Transl Med.

2011;3(106):106ra–106.

8, Zhang J, Wang L, Guo Z, Sun Z, Gesudu Q, Kwok L, et al. 454 pyrosequencing reveals changes in the faecal microbiota of adults consuming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FEMS Microbiol Ecol. 2014;88(3):612–22.

9, Ferrario C, Taverniti V, Milani C, Fiore W, Laureati M, De Noni I, et al. Modulation of fecal Clostridiales bacteria and butyrate by probiotic intervention with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DG varies among healthy adults. J Nutr. 2014;144(11): 1787–96

10,Kristensen N B, Bryrup T, Allin K H, et al. Alterations in fec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by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Genome Medicine, 2016, 8(1):1-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00-1010314.html

上一篇:说好的“永久”呢?360云盘关闭,契约精神烟消云散
下一篇:微生物基因组学与医学研究前沿进展
收藏 IP: 159.226.113.*| 热度|

14 苏德辰 高峡 赵凤光 蔡小宁 彭真明 徐长庆 李土荣 蔡志全 liuhaoa1234 yangb919 xlsd ddsers guhanxian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