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日本九州发生7.3级地震:15日连续4次警告被忽视

已有 5530 次阅读 2016-4-16 06:3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月亮赤纬角, 强震高潮, 网络信息

日本九州发生7.3级地震:15日连续4次警告被忽视

                             杨学祥

 

一、日本九州发生7.3级地震

 

2016-04-16 02:59:00 中国地震局网站报道:日本九州岛附近发生6.9级左右地震。

最新消息:NHK报道,日本气象厅解除了海啸预警。

#地震快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160025在日本九州岛(北纬32.75度,东经130.80)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日本熊本县发生7.1级地震]NHK报道,日本熊本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已发布海啸预警。此后,熊本县又发生数次5级以上的余震。日本气象厅不久之后将召开记者会。(新浪)

  新华社快讯:据日本气象厅消息,日本九州16日发生7.1级地震。

#地震快讯#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04160025在日本九州岛附近(北纬32.77度,东经130.78)发生6.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6-04/8811708.html

当地时间14日晚926分,位于日本西南部的熊本县遭遇里氏6.5级地震,这是熊本所在的日本九州地区遭遇的有记录以来最强烈地震,截至发稿时,已经造成9人遇难,765人受伤,4.5万人不得不前往避难所避难。这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如2011年大地震,但也出现与以往地震不同特点,日本专家甚至发出新的大地震预警……

熊本所在的地区地下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层带。日本京都大学林爱明教授警告,此次地震只是部分断层活动的结果,仍有断层“蓄势待发”,“还必须警惕新的大地震。”

http://news.sina.com.cn/w/zg/2016-04-15/doc-ifxriqqx2526595.shtml

 

二、415连续4次警告被忽视

 

我们在41506:15指出,日本熊本县发生6.5级地震:强震连发是多重灾害叠加的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193.html

我们在41507:04指出,日本啊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199.html

我们在41510:28指出,410-156天日本(2次)、瓦努阿图(2次)、缅甸、阿富汗发生66级以上地震,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西太平洋强震一南一北交替发生: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250.html

我们在41517:49指出,日本专家发出新的大地震预警:日本熊本县6.5级地震是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334.html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4160025在日本九州岛(北纬32.75度,东经130.80)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如果日本重视我们的警告,可以提前18小时做好预防准备。日本忽视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本国地震专家的警告。

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趋势已经被证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强震的激发作用和20163-6月强潮汐时期是预测的宏观根据。2014年以来日本强震频发是显著地震前兆。

关注2016412-14日潮汐组合对地震群发的激发作用:激发76级以上地震(见附录)。

关注2016419-22日潮汐组合的反方向地震调整对强震和余震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B4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714度。414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激发76级以上地震)

潮汐组合C422为日月大潮,41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422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三、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早在20109月我就指出,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继2004年年1226日那场发生在印度洋海域夺去了近30万条生命的海啸及其地震事件之后,2005830横扫美国南部的卡特里娜飓风又造成了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异常惨重的人员伤亡。

日本可能是下一个遭受自然灾害重创的国家。最新研究结果和最近的一系列地震均表明,富士山在休眠300年之后即将再度进入活跃期。富士山从1907年喷火以后一直平静。20015月日本气象厅宣布,已有减少火山地震活动倾向的富士山在2001年的4月份再度发生了123次低频率地震,虽然没有喷火,但已表现出地壳变动的“异常火山”现象。现在,日本全国上下都在防东海大地震,东海大地震震级在8级以上,震中多在富士山坐落的静冈县,周期为150年,现在已进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期。

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上,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强震爆发时期,日本强震可能在此期间爆发。

日本遇到百年来最严重的强震威胁,其应对措施不仅仅在于防灾技术,而且在于友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亚洲近邻的关系。

2011311,发生在日本的9级地震和海啸使无数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15391人被夺去了生命,8171人失踪,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家园。灾情发生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立即采取行动,为灾区人民,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提供紧急救援。两年过去了,联合国依然坚守灾区,为重建提供帮助。日本灾害预测得到证实,并存在继续发生的危险。

我在2012830指出,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311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8.5级以上地震(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西太平洋强震一南一北交替发生: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250.html

 

多次强震与12-14日潮汐组合有关:

 

   潮汐组合B4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714度。414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我们在201648指出,最近,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当地时间44,智利圣地亚哥以南约800公里处的维利亚里卡(Villarrica)火山喷发,红色火焰冲向夜空。中新网46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勘察加半岛火山爆发反应小组(KVERT)表示,克柳切夫火山开始在勘察加喷发。当地时间201647,印尼卡罗,印尼锡纳朋火山再喷发,黑烟滚滚堪比末日。

   41-7日,在日本、新几内亚、美国阿拉斯加、瓦努阿图群岛发生66级以上地震。地震火山敲响重大灾害警钟。

瓦努阿图在2016436日和7日连发三次6级以上地震:关注2016412-14日潮汐组合。地震与潮汐组合的准确吻合表明地球相关地区地震能量积累达到爆发程度,是强震发生的重要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8601.html

 

关注412-14日潮汐组合激发更大地震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769.html

危险区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中强地震全报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3462.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我们在201626指出,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771.html

20163-6月强潮汐时期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特别关注: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459.html

所以,除了日本、俄罗斯、中国,我们应该对美国和智利给于更多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8335.html

2016-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7325.html

 

超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导致强震频发

 

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我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我在2011318指出,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8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我们在201592连发两篇博文,《台湾地震的可能性:台湾7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激发地震:关注台湾、菲律宾和墨西哥》。

根据中国1940年至19817级以上地震目录,在此期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0次,其中台湾7级以上地震发生了21次,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见表1)。

台湾7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

发生在厄尔尼诺当年和后一年的有15次,其中1972-1973年最强厄尔尼诺期间发生了4次;

发生在拉尼娜当年和后一年的有2次;

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有10次;

发生在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叠加年的有6次;

发生在其他情况的有0次。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台湾在2015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们在201592强调指出,最近台湾4级地震频发,马英九应该事前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我们在2016114指出,20161114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7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361.html

 

台南地震是前兆

 

26台南地震不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轮地震的终结,而是前兆。我们在22基隆市东部185.4公里的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后就做出相应的地震趋势分析和警告(见:相关资料1)。

20162月潮汐组合与全球6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地震能量已经积累到可以爆发的程度,潮汐能量的微小激发就足以形成强烈的地震活动(见:相关资料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6468.html

20163-6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高发的形势正在逐月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410阿富汗7.1级地震证实了趋势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9242.html

缅甸地震再次证实。

地震能量释放未达到应有的量级,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日本啊日本,你真的很危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1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2565.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我们在2016114指出,自20161114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7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361.html

 

台湾和亚洲的地震警告被忽视!!!

台南地震是前兆

26台南地震不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轮地震的终结,而是前兆。我们在22基隆市东部185.4公里的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后就做出相应的地震趋势分析和警告(见:相关资料1)。

20162月潮汐组合与全球6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地震能量已经积累到可以爆发的程度,潮汐能量的微小激发就足以形成强烈的地震活动(见:相关资料2)。

20163-6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高发的形势正在逐月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30年内日本将是自然灾害的受援国的预测得到证实

我在2012830指出,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表明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亚洲大陆进入高潮,欧亚地震带处于活跃期。

2011311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地壳挤压亚洲东部增强,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是北半球强震开始的信号。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8.5级以上地震(2012411印尼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2004年以来共发生4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7387.html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5/87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55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4731.html

我们在2016314指出,日本大震风险:多地频发巨大地鸣疑是灾难前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62565.html

20164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2016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182.html

416日本九州发生7.3级地震仅仅是强震发生的序幕:

警惕8.5级以上地震在此期间发生。

 

附件:地震与潮汐组合对比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3   2016-04-1600:25:09     32.75      130.80    10    日本九州岛

3.0   2016-04-1517:55:41     31.30      117.72     8     安徽芜湖市无为县

6.1   2016-04-1505:50:26     -14.49     166.40    10    瓦努阿图群岛

6.0   2016-04-1423:03:47     32.70      130.84    20    日本九州岛

6.2   2016-04-1420:26:37     32.80      130.62    20    日本九州岛

6.0   2016-04-1420:16:58     -14.49     166.45    10    瓦努阿图群岛

3.0   2016-04-1412:09:34     40.33      73.53      10    吉尔吉斯斯坦

3.1   2016-04-1403:40:25     32.78      94.91      10    青海玉树州杂多县

7.2   2016-04-1321:55:18     23.14      94.87      130  缅甸

3.0   2016-04-1308:37:52     42.04      89.06      9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

3.4   2016-04-1222:41:51     27.51      86.06      8     尼泊尔

4.2   2016-04-1211:08:01     24.02      121.64    9     台湾花莲县

3.1   2016-04-1122:39:36     37.53      78.02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9   2016-04-1120:34:45     37.25      105.74    5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

4.5   2016-04-1113:45:08     24.68      122.04    50    台湾宜兰县海域

3.0   2016-04-1108:41:54     37.47      78.21      29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7.1   2016-04-1018:28:58     36.56      71.31      200  阿富汗

3.0   2016-04-1003:15:41     37.73      77.88      28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7   2016-04-1000:19:25     39.35      73.27      0     塔吉克斯坦

3.7   2016-04-1000:19:25     39.35      73.27      10    塔吉克斯坦(更正)

3.0   2016-04-0912:37:51     37.35      76.53      33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2.8   2016-04-0909:26:46     27.74      108.15    26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

3.0   2016-04-0801:23:42     32.44      104.94    21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

2.9   2016-04-0722:25:26     27.62      118.83     7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

6.6   2016-04-0711:32:52     -13.82     166.68    30    瓦努阿图群岛

4.1   2016-04-0704:49:49     38.87      112.91     16    山西忻州市原平市

3.0   2016-04-0615:24:12     39.40      78.13      18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

6.8   2016-04-0614:58:50     -14.03     166.60    30    瓦努阿图群岛

3.3   2016-04-0419:05:29     39.13      73.36      8     塔吉克斯坦

3.0   2016-04-0402:42:27     32.08      104.47    10    四川绵阳市北川县

6.9   2016-04-0316:23:52     -14.20     166.80    30    瓦努阿图群岛

2.8   2016-04-0309:22:57     22.63      107.88    6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有感)

6.2   2016-04-0213:50:00     57.11      -157.91   10    美国阿拉斯加半岛

3.3   2016-04-0210:30:08     37.50      77.94      18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6.1   2016-04-0203:24:57     -3.39       144.94    10    新几内亚北岸近海

3.3   2016-04-0117:08:30     37.55      78.01      23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6.3   2016-04-0110:39:06     33.22      136.51    10    日本本州西部南岸近海

3.8   2016-03-3121:11:06     42.19      81.47      26    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

3.1   2016-03-3116:22:54     37.54      77.95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5   2016-03-3114:25:37     37.57      78.04      10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3.2   2016-03-3020:26:39     27.71      85.75      7     尼泊尔

http://www.ceic.ac.cn/

 

潮汐组合E331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24016度。331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的发生。

2016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20164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已有 687 次阅读 2016-2-19 09:53

                         杨学祥,杨冬红

2016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1-2月,2015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4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20164月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利于冷空气活动和寒潮,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2016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46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南纬0.0003度,47为日月大潮,48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潮汐组合B4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714度。414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为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潮汐组合C422为日月大潮,41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422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低纬度扩张,高纬度收缩)

潮汐组合D427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18.2259度。430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低纬度收缩,高纬度扩张)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特别警惕倒春寒的发生。

20163-6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71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410.html

上一篇:日本专家发出新的大地震预警 :日本熊本县6.5级地震是前兆
下一篇:日本准航母开赴南海与强震频发:倒行逆施 天怒人怨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9 陈永金 林中祥 许培扬 钟炳 姜咏江 杨文祥 李斌 李颖业 xiehaok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