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被忽视的警告 台湾地震是前兆

已有 4448 次阅读 2016-2-16 11:2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地震活跃期, 月亮赤纬角

              被忽视的警告台湾地震是前兆

                           杨学祥

 

  被忽视的警告

 

   中新网215美国《世界日报》当地时间14日社论称,台湾因为小年夜一场大地震,今年过年气氛不是除旧布新的喜悦,而是关注台南灾难现场的揪心。经历180小时马拉松救援,救人行动13日告一段落。台南17层的维冠金龙大楼倒塌,造成上百家庭生离死别,既暴露台湾防灾救难能力低落,更显示建筑管理因循苟且,弊端丛生,116人罹难的悲剧,严格说不是“天灾”造成,而是“人祸”。

  这次南台大震,去年11月台湾“中央大学”地震研究中心已发出警告,但没有人当回事。地震固然不可测,但防震可用人为加强。台湾地区和日本一样地震多发,台湾曾经历九二一大地震,也看过近邻海啸、震灾,但一而再的惨痛教训,却唤不醒社会的危机意识。

台湾该先彻底体检自己,找到“人祸”的根源,弥补整顿,否则将不免流于画饼充饥、本末倒置。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5/doc-ifxpmpqr4396220.shtml?cre=sinapc&mod=g&loc=39&r=0&rfunc=29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忧心台湾南部地震灾情,痛斥这次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他表示,地震带来的灾害不是无法预防,“房子盖好一点,桥梁坚固一点就能避免”,没想到强震酿灾的场景在921地震后17年后还会再发生,身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感到非常不安。

http://news.sohu.com/20160209/n437159017.shtml

   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我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我在2011318指出,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8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我们在201592连发两篇博文,《台湾地震的可能性:台湾7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和《2015年厄尔尼诺激发地震:关注台湾、菲律宾和墨西哥》。

   根据中国1940年至19817级以上地震目录,在此期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0次,其中台湾7级以上地震发生了21次,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见表1)。

   台湾7级以上地震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

   发生在厄尔尼诺当年和后一年的有15次,其中1972-1973年最强厄尔尼诺期间发生了4次;

   发生在拉尼娜当年和后一年的有2次;

   发生在月亮赤纬角极值年的有10次;

   发生在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极值叠加年的有6次;

   发生在其他情况的有0次。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2015年发生了厄尔尼诺,台湾在2015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们在201592强调指出,最近台湾4级地震频发,马英九应该事前做好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我们在2016114指出,201611日起14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7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361.html

台湾和亚洲的地震警告被忽视!!!

 

台南地震是前兆

 

26台南地震不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本轮地震的终结,而是前兆。我们在22基隆市东部185.4公里的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后就做出相应的地震趋势分析和警告(见:相关资料1)。

20162月潮汐组合与全球6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表明地震能量已经积累到可以爆发的程度,潮汐能量的微小激发就足以形成强烈的地震活动(见:相关资料2)。

20163-6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高发的形势正在逐月增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相关资料1

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关注2月潮汐组合

已有 295 次阅读 2016-2-3 07:03

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关注2月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178.html

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

2016020303:01     现代快报

  原标题: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

  台湾当局气象部门2日报告称,2219分,基隆市东部185.4公里的台湾东北部海域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12.7公里

  据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03/doc-ifxnzanm4043150.shtml?cre=sinapc&mod=g&loc=16&r=0&rfunc=29

 

一、       亚洲地震频繁发生

 

  中新网114电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北京时间141125分,日本北海道地区附近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47公里

  中新社拉萨114(记者赵延)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4日凌晨434,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北纬32.62度,东经91.67)发生5.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新网乌鲁木齐114 (记者陶拴科)14518分,新疆轮台县发生5.3级地震,周边多地震感强烈,目前无人员伤亡消息,但震中有危旧房屋出现裂缝。

   强震的天文背景: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2008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

  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发生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我们在2006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目前已达到6次)。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12 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114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15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6年厄尔尼诺和2007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

  201510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见相关资料)。

   关注1025-27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巴基斯坦北部26日发生77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11月可能有更大地震发生。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769.html

   危险区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中强地震全报道。

   关注1月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3462.html

  20161月地震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见相关报道)。

   我们在113指出,自201611起,13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6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ENSO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9]。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10]、引潮力说[5]和地球扁率变化说[11]得到有力的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二、       8级地震路线图

 

   20150601中国新闻网报道,日本继530发生8.5级强震(日方后修改为8.1)之后,第二日又发生了6.4级地震。由于最近接连发生强震,地震学家敦促日本保持警惕,为下一场大地震的来袭做好准备。

 

   特大地震路线图:往返于冰川消融山区和海平面上升的沿海地震带

 

   我们在200861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山地和两极冰盖溶化,全球海平面上升,山地失去冰盖负载减少,将均衡上升;海洋水面上升增加负载,将均衡下沉。这就是冰川地壳均衡和水均衡运动[1-3]。根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的资料,自2004年到2007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级以上地震,中国和日本各2次,其他地区2次(见表1)。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9273.html

   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级地震、2012年印尼8.6级地震证实了这一预测。

   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2012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5级以上地震。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250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北京时间525下午130分左右,日本崎玉县北部发生了里氏5.6级地震,茨城县土浦市的最大震度为5度弱(日本标准)。我们在2015526对日本大震又一次提出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日本5308级地震再次验证了地震路线图。

  20151-4月为强潮汐时期,425尼泊尔8.1级地震证实了4月进入地震高潮。由于2015年厄尔尼诺的出现,地震高潮持续到20155月。

   尼泊尔毗邻中国的青藏高原,425尼泊尔8.1级地震表明新一轮的陆海地震路线图的开始。日本大震之后,美国大震不得不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80.html

 

三、       超级厄尔尼诺助力特大地震发生

 

   历史记录表明2015530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有关

 

   2015530我们指出,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5年和201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16-2017年和2019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4-2018年预测为全球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年。

  20155月为弱潮汐时期,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导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了地壳原有的重力均衡,引发海洋地壳反向降升13-20厘米,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2678.html

  2015年较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530日本8级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

   历史记录表明,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在1896.~1897最强厄尔尼诺事件中,日本发生88.48.6级三次特大地震。从表1中可以看到,1854-2011年日本8级地震与厄尔尼诺事件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预示2015530的日本8级地震可能仅仅是前兆,并非是强震的终结。

 

   冰川融化是全球特大地震的主要动力

 

   近十年研究发现,厄尔尼诺(El Nino)和拉尼娜(La Nina)的发生与更大时间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Decadal Oscillation,缩写为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密切相关[5-6]PDO是近年来揭示的一种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强信号,它是叠加在长期气候趋势变化上的一种扰动,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影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 South Oscillation,缩写为ENSO)事件的频率和强度[7-8]

  PDO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PDO已经出现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一个周期为50-70[7-8]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1次(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0次(0次),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1896-1897年日本三次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首先,1896-1897年处于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8.5级以上特大地震全球发生了6次,其中日本发生了一次。

   其次,1896-1897年全球发生了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日本发生了38级以上特大地震。

   第三,1854-2011年日本8级以上地震和厄尔尼诺事件有一一对应关系。

   第四,2000-2030年全球重新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第五,2015年极强厄尔尼诺已经发生;

   第六,2015530日本已经发生8级地震。

   敏感的历史性事件巧合表明,美国和日本大震在劫难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7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098.html

   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日本目前的地震趋势和条件与1896-1897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时期大致相同,2015530日本8级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兆。

   关注2015年厄尔尼诺的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962.html

   我们在201561指出,关注日本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8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201611起,14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7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3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178.html

 

相关资料2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0   2016-02-1603:28:03     -49.11     164.40    10    新西兰奥克兰群岛地区

6.2   2016-02-1218:02:25     -9.58       119.33     30    印尼松巴岛地区

6.2   2016-02-1008:33:05     -30.51     -71.47     30    智利

6.4   2016-02-0900:19:11     -6.61       154.71    30    所罗门群岛

6.7   2016-02-0603:57:26     22.94      120.54    15    台湾高雄市

6.2   2016-02-0222:19:22     25.41      123.45    200  台湾东北部海域

7.0   2016-01-3011:25:10     54.00      158.60    160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http://www.ceic.ac.cn/

20162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已有 523 次阅读 2016-1-4 10:00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预警潮汐组合雾霾冷空气活动    推荐到群组

20162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6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1-2月,2015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2月是弱潮汐时期第三个月,20162月后期强潮汐出现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不利于厄尔尼诺和雾霾的发展。

   潮汐组合A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30为月亮远地潮,21为日月小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两极冷空气和洋流向赤道运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B25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1816度,28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中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中强)。

   潮汐组合C211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1度。211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215为日月小潮,218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18.1517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E225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0000度。227为月亮远地潮,223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79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6468.html

上一篇:新西兰奥克兰岛西北发生6.2级地震:关注15-18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日本流感疫情迎来高峰 北京流感病毒高峰期后移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9 陈楷翰 周少祥 吕洪波 李颖业 钟炳 周可真 王洪吉 杨文祥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