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强地震遍布环太平洋地震带:何处是地震中心?
杨学祥,杨冬红
自2016年1月以来,中强地震遍布环太平洋地震带,为特大地震打通了道路,也展示了地震中心的大致位置。
强震的天文背景: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2008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
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发生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我们在2006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目前已达到6次)。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15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6年厄尔尼诺和2007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
2015年10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见相关资料)。
关注10月25-27日潮汐组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巴基斯坦北部26日发生7.7级地震,验证了我们的预测。11月可能有更大地震发生。
2015-2018年为特大地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68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7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30769.html
危险区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中强地震全报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3462.html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028.html
警惕亚洲更大地震的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4771.html
2016年3-6月强潮汐时期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0942.html
特别关注: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
相关报道
智利西部沿海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1.5公里
2016年02月10日09:13 中国新闻网智利西部沿海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1.5公里
原标题:智利西部沿海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1.5公里
图片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
中新网2月10日电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月10日8时33分,智利西部沿海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31.5公里。此次地震震中距该国城市科金博79公里。
到目前为止,智利当局尚未发布海啸预警。
http://news.sina.com.cn/o/2016-02-10/doc-ifxpftya4476087.shtml?cre=sinapc&mod=g&loc=5&r=0&rfunc=29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42016-02-09 00:19:11-6.61154.7130所罗门群岛
6.72016-02-06 03:57:2622.94120.5415台湾高雄市
6.22016-02-02 22:19:2225.41123.45200台湾东北部海域
7.02016-01-30 11:25:1054.00158.60160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5197.html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02016-01-26 11:10:19-5.41153.1920新不列颠地区
6.42016-01-25 12:22:0235.69-3.6510直布罗陀海峡
7.12016-01-24 18:30:3059.71-153.51120美国阿拉斯加半岛
6.72016-01-22 02:06:5818.84-107.0110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沿岸远海
6.42016-01-21 01:13:1337.68101.6210青海海北州门源县
6.72016-01-14 11:25:3442.04142.8650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
6.02016-01-13 04:04:5936.5671.13230兴都库什地区
6.52016-01-12 01:08:0244.45141.25230日本北海道地区
6.52016-01-12 00:38:053.85126.8510塔劳群岛
6.52016-01-04 07:05:2324.8193.5860印度
6.42016-01-02 12:22:1944.81129.95580黑龙江牡丹江市林口县
6.32016-01-01 10:00:41-50.47139.4410西印度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2711.html
震级(M)发震时刻(UTC+8)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参考位置
6.22015-12-26 03:14:4736.571.2210阿富汗
6.02015-12-21 02:47:343.6117.710印尼加里曼丹岛
6.02015-12-20 03:24:59-30.6-71.340智利中部
6.62015-12-18 03:49:5415.9-93.3100墨西哥
6.12015-12-09 20:58:00-16.7175.110斐济群岛地区
6.82015-12-09 18:21:51-4.2129.530班达海
7.42015-12-07 15:50:0338.272.930塔吉克斯坦
7.02015-12-05 06:24:54-47.785.110东南印度洋海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4620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