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24年宁夏昆虫多样性监测第一次野外采样 精选

已有 2783 次阅读 2024-6-17 08:47 |个人分类:野外考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记    录    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助理 简凌峰

导    师    组:罗阿蓉、石晓宇、程瑞、朱朝东

2024年5月28日,我安顿好家里的各项事宜后,便匆匆前往双流机场,去赶豆科植物花期的尾巴。本次出差的第一目的地是银川。之后,按照任务要求,我将前往位于吴忠、固原和石嘴山的多个试验地进行采样工作。虽说在目的地有宁夏方面的老师及师兄接应,但由于本次前往宁夏的动物所相关人员只有我一人,故私以为也勉强称得上“单枪匹马”。期待与担忧在心中交织着,不断交换着彼此的站位。为克制焦虑的蔓延,我提醒自己不要做太多无谓的思考,让情势明朗的往往是行动。就这样,旅程开始了。

01.双流机场一角.jpg 

双流机场一角

朋友告诉我,在我走时开始下的那场雨后来下了一天一夜。当晚我到达银川时,也是相似的光景。我久没淋过西北的雨了。自从上了大学,我便鲜少回到西北的家乡,即便回去,也几乎都是在冬季。而这次迎接我的,并非记忆中时时出现的那砸将下来的豆大雨点。相反地,它那么普通,叫人在回忆时几乎找不到值得描述的特征。雨滴的大小,雨丝密集的程度,都那么普通。只是,这雨中,似乎是少了一种将人笼住的潮气,那种南方常见的潮气。我记得,我曾经是喜欢空着手在雨中走路的——只要鞋子还没湿。后来到了成都,我渐渐没了这习惯,而我不记得改变是何时发生的。去酒店的路上,我坐在车里,看雨打在挡风玻璃上,再被雨刮器刮到一边。车窗半开着,我感到一丝不能称之为“冷”的凉意。我并未意识到这是熟悉的感觉,仅是在到达酒店以后,凭着惯性在昏暗中收拾睡下。

第二天一早(2024年5月29日),我睁开眼,撑着半边身体坐起来。落枕已是第三天,仍没好转的迹象。我笨拙地靠身体左右转了转,看到了窗外槐树的枝条,那是我在成都总也没机会看到的。我曾经想,那么顽强的槐树,曾在儿时把整座黄土山都变成了绿色,怎么在成都却总不能得见?又或许是太多的树木让人眼花缭乱,隐没了它的踪迹?不过不论如何,在看到它的那一刻,我确实地了然了昨夜那场雨早已暗示过而我却没能及时接收到的讯息:这里是记忆中的西北。

就在这天下午,我前往宁夏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报到。在此之前,我先是前往租住的屋子签了合同住下。此后数天,与这租房相关的事,着实是带来不少烦恼。不过,此时既已能做到静心记录,那么所谓“烦恼”或“忧虑”,也算过眼云烟。

 02.宁夏农林科学院.jpg

宁夏农林科学院

到了研究所,带我熟悉各项事务的师兄是个热情开朗的山西人。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意识到,这位师兄对宁夏地区常见昆虫分类相关的知识相当扎实,待人接物等种种,亦是格外游刃有余,实在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一到所里,师兄便带我看了仓库储存的一盒盒干制昆虫标本。我一眼看去,竟多是熟悉的面孔!如前所述,我是在西北长大的,从小看着黄土里和干巴巴的树上和我们一样灰头土脸的虫子,羡慕着书上、电视里,那些热带、亚热带昆虫艳丽的色彩,耀眼的光泽和傲人的体型。后来,我去到成都求学、定居。彼处虽离热带还很远,但常见扁锹,已很能让没见过世面的我感到满意。再后来,我陆续去到两广和海南,还有其他地方旅行,但却并没进行采集。生活的轨迹随着成长发生着偏移。我也早已意识到,并非所有大块头的昆虫都叫人心情愉悦。我已有很久没有回到家乡的山上,往黄土地上好好看看了。故在此时此间,看到这些熟悉的标本,心中涌起的是一股很难描述的感受,就好像我来此是要为过去点上一个缺失已久的句号,好开始新的旅程。西北的昆虫,若论外观吸引力是差了些。但每每聊到这些时,师兄有问必答,分类名称信手拈来。这么一来,自己学习的热情也大大被点燃。当天,光是就红翅虎甲那鹤立鸡群的鲜艳体色,我们都讨论了很久。

03.盒装干制标本.jpg

干制标本

04.昆虫标本分类.jpg

初步分类

次日(2024年5月30日),我便和这位师兄,还有一位植物方向出身的罗老师前往了试验样地采样。五月底的宁夏由于前两日的降雨迎来了一波降温,一路上,都是一番天高气爽的景象。罗老师、师兄和我,谈天说地:我们聊到硒砂瓜,聊到压砂地,又聊到更多关于宁夏,以及关于求学的事。其中也少不了一些轶闻。本次野外采样持续两天,目的地是吴忠市盐池县。该县面积十分之大,达到8522平方公里,完整地占据了宁夏东部突出的部分。我们两日的工作都是在该县开展。

05.荒漠草原景观.jpg

荒漠草原 

第一天(2024年5月30日),我们到达高沙窝镇南梁村,此地属于荒漠草原。我们的任务是在一片围封区的内外分别放置黄盘。据曹师兄说,这一小片围封区是16年设置的,为的是与围封区外自然放牧的状态作区分。有意思的是,经过粗略观察,此地围封区提供的庇护效果似乎只体现在了羊草等牧草的株高上,区域内植物物种丰富度甚至不及围封区外。也不知该现象是否与荒漠草原脆弱的生态存在关系。

06.南梁村围封区.jpg

南梁村封围区 

此行是我第一次参与黄盘采集的工作。在放置黄盘之前,我们在水中加入了少量洗洁精,好破坏表面张力,成为昆虫陷阱。在给黄盘加水的过程中,我总担心水太浅,淹不住体型稍大的虫;担心盘放得不够正,虫挣扎着爬上因为盘的倾斜而可能裸露出的没有水的盘底面。不过,加的水若多,桶里的水就不那么够用了。后来,我们只好拜托司机师傅开车去重新把大水桶接满。这一趟下来,我们直到下午三点方才吃到午饭。随后我们找了个地方,消磨了剩余的等待结果的时光。返回样地后,师兄制作了一个收虫的小滤网,私以为十分好用。 07.收虫工具.jpg

自制收虫器

08.荒漠草原的黄昏.jpg

荒漠黄昏

这次出来,在工作的间歇,托罗老师和曹师兄的福,我还认识了不少植物。其中印象最深的要属华北白前,它又名老瓜头,牛心朴子。而我对这种植物的深刻印象其实是缘于我与中华萝藦肖叶甲的缘分。这种叶甲在此地时常点缀于华北白前的叶片之上,闪烁着蓝绿色的金属光泽。其名字中的“萝藦”,与华北白前同属于夹竹桃科。这绿色的小宝石,是我来到宁夏真正认识的第一种昆虫。我第一天来到研究所,曹师兄带我在库房翻找的,正是它的标本。而更有趣的是,四月在新岗山,数个上山采样的日子中的一天,在还未到达样地时,我被路边叶片上一只闪着绿色光泽的甲虫吸引,于是随手将之装入包里的酒精管中。彼时我还想:这甲虫虽美却太小,若做干制标本有些无趣,只好装在酒精管中观赏。这是我在新岗山装在酒精管中带走的唯一一只虫,此后它便一直待在我的书包里,虽然这并非有意为之。之后我从江西回去成都,又来到宁夏,这标本一路伴随我。当我在此间第一次见到中华萝藦肖叶甲时,便觉得二者十分相似。后来取出一对比:论外形,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只是我在江西采到的那只绿得更纯粹,而此地的中华萝藦肖叶甲则是绿中泛蓝。

09.华北白前.jpg

华北白前

10.中华萝藦肖叶甲.jpg

中华萝藦肖叶甲

11.骆驼蓬.jpg

骆驼蓬

12.猫头刺.jpg

猫头刺

13.二裂尾陵菜.jpg

二裂委陵菜

14.甘草.jpg

甘草

到了第二天(2024年5月31日),我们前往位于麻黄山乡和大水坑镇的两个试验样地进行采样,这两地分别为温性草原和温性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带。与前一天一样,我们在这两地的任务依然是在围封区内外布置黄盘。相比南梁村,这两地的围封区效果就较为明显,如在麻黄山乡的围封区内常见的冷蒿和百里香,在围封区外几乎不见踪影。两地的采样完成后,我们当天便赶回了银川。

15.麻黄山试验地(温性草原).jpg

麻黄山试验区

16.大水坑试验地(温性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带).jpg

大水坑试验地

17.位于大水坑试验地的植物试验相关设施.jpg

植物试验设施

18.二氧化碳监测设备基座.jpg

二氧化碳监测设备基座

19.用于饲养弯齿琵甲的网箱,饲养空间包括1m3地下部分.jpg

弯齿琵甲饲养网箱

20.冷蒿.jpg

冷蒿

21.罗老师说:这开着紫色小花的是远志,是名贵的中药材.jpg

远志

22.披针叶野决明(披针叶黄华).jpg

披针叶野决明

23.北芸香.jpg

北芸香

24.裴氏短鼻蝗.jpg

裴氏短鼻蝗

25.曾在大水坑长期驻扎的师兄笑称:此地乃是大水坑镇CBD.jpg

大水坑镇CBD

26.返回路上窗外的光景.jpg

返程晚景

返回研究所后,我对采回的样本一一进行了检视:蓟马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有了体视镜,我第一次有机会好好看看它那模样奇怪的翅。大块头的虫也有,比如苹斑芫菁,还有个别的胡蜂。在南梁村采到的几个样中,双翅目相当多……所有这种种中,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膜翅目,精灵一般的膜翅目。虽然我自己并不确定这兴致是否源于某种引导,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四月底新岗山巢管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蛹和它们不时出现的蜂麻蝇室友,显然此地这些蜂呈现的姿态更惹人喜爱。对于一些有趣的个体,我在体式镜下反复观察,虽然这些观察或许只能称得上观赏。

后来过了些日子,我拿到了《普通昆虫学》的教材,情况改善了一些。先前在新岗山,我尝试听过中国农大的普通昆虫学课程,只可惜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想来,一方面是自己愚钝,另一方面则是彼时自己没有太具体的目标。于是知识便只能以纯粹的抽象形态存在,不利于学习。回想起来,之前自己主动寻求系统地学习知识的几次经历中,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有所得的,全都是从实践到理论。由此,野外工作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7.膜翅目昆虫.jpg

部分膜翅目昆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438324.html

上一篇:2024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定结至亚东-0608
下一篇:2024年夏季青藏高原考察:亚东则里拉至乃堆拉-0609
收藏 IP: 124.16.14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