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至2018年全球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理论根据(2)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摘要:2016-2018年强震频发有三大因素: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地壳均衡运动强烈;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导致的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火山活动;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激发地震活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爆发的可能。本文主要阐述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
统计表明,1886-2015年期间拉马德雷冷位相冷位相共81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115次,年均1.42次。拉马德雷暖位相共45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40次,年均0.9次。对比结果表明,全球8级以上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更为强烈,与此同时,在厄尔尼诺、拉尼娜、月亮赤纬角极值和太阳活动极值,8级地震连续发生。
2015-2016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2018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6年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多种因素叠加,2016-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关键词:月亮赤纬角;18.6年周期;9年周期;地球自转;潮汐形变
一、地球自转的18.6年周期
潮汐形变是短期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和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振幅分别为0.162、0.141、0.521、0.189、0.434、0.521、1.239毫秒,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的质量正在引起和维持了太阳上的微小“潮汐”涨落,影响太阳自转,这也为行星潮汐影响地球自转提供了证据[1,2]。
此种解释的矛盾是,与土星相比,木星质量大,距离地球近,产生的地球自转振幅却仅为土星的四分之一(见表1)。如果加上潮汐的11.137、18.6、19.96、22.3、29.94、59.88年周期,就有很好的对应性和可比性。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大值28.6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18.6度时期,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潮汐的11.137、18.6、19.96、22.3、29.94、59.88年周期使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解释更加合理[3]。
地球潮汐形变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中短期地球自转变化的主要原因[2]。当地球由远日点运动到近日点时,太阳引潮力的强度增加10%,日长增量0.07ms,这使地球自转具有一年的变化周期。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地球扁率在秋分和春分变为最大,自转速度最慢,日长增量0.27ms。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的18.6年周期增强或减弱这一效应[3,4]。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
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潮汐南北震荡的振幅减少三分之一。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由此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
表1 地球自转变化的长周期[1, 2,3]
自转周期(年) | 振幅(毫秒) | 对应天文周期(年) |
178.698
89.348 59.555
45.0 34.503 29.783 22.337
19.855
18.6 12.15 11.169 9.2 | 0.385
0.803 1.239
0.304 0.215 0.521 0.434
0.189
0.521 0.141 0.162 0.184 | 198.72,太阳黑子长周期;九大行星会聚周期;178.4潮汐周期* 89.757,太阳黑子长周期;89.36,九星会聚之半 57.119,太阳黑子长周期;59.573,木星、土星会合周期;59和60,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59.88,潮汐混合周期* 45.39,土星、天王星会合周期;44.548,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4倍* 35.88,土星、海王星会合周期;37.22,月亮交点进动双周;33.4,近点月与日月大潮合成周期* 29.46,土星公转周期;30.02,土星相似会合周期;29.95,潮汐合成周期* 22.2,太阳磁周;22.014,朔望周期与交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274,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22.087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19.858,木星、土星会合周期;19.99,水星相似会合周期;19.96,交点月周期、近点月周期、朔望周期两两合成周期(2.0533、2.2014、2.2087)的会合周期* 18.61,月亮交点进动周期,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 9.9-13.035,太阳黑子周期;12.01,木星相似会合周期 11.2,太阳黑子周期;11.007,朔望周期与月亮交点周期的合成周期*;11.137,朔望周期与近点月周期的合成周期*;11.0439,月亮视赤纬角月变化周期与朔望周期的合成周期* 8.9-9.4,太阳黑子周期;9.2多项潮汐合成周期* |
注:带*号者为作者计算得出。
二、全球气温的18.6年周期
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尽管此前有科学家质疑,自1998年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停滞”,但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和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比1998年高出0.04℃和0.05℃,2014年更是高出了0.07℃。2014年最热年无疑证实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
http://roll.sohu.com/20150127/n408098576.shtml
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我们在2008年就提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4]。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温新纪录证实了这一预测。2016年全球高温将继续。
我们在2014年提出,全球气温变化存在18.6年(约19年)变化周期[5]。
1. 全球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中指出,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利于全球变暖[4]。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18.6年周期
刘国华等人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年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渐增强.在长时间序列中,温度呈现30年/18~19年/10年/5年变化周期,降水呈现20~30年/14年/8~9年变化周期,湿度呈现30年/5年/15年变化周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显示,气温将延续过去的变化有持续升高趋势,降水变化与过去一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将有所减缓,未来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见表2)[6].
表2 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年56年的气温、降水、湿度变化周期[6]
周期/年 | 第1主周期 | 第2主周期 | 第3主周期 |
气温 | 30 | 18-19 | 10,5 |
降水 | 20-30 | 14 | 8-9 |
湿度 | 30 | 5 | 15 |
三、全球地震的18.6年周期
解朝娣等人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7]。
图1 1850-2012年全球5级和7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9年和19年周期
全球地震的9年和19周期得到证实。这两个周期就是18.6年周期及其半周期。45年周期也是9年周期的倍周期。
图1 (a,b)1850-2012年全球5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c, d) 1850-2012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能量-时间序列小波变换图及其准周期分析图。
胡辉和杜品仁分别指出地震存在18.6年周期[8,9]。杨冬红和杨学祥指出,全球8级以上地震存在9年和18.6年周期[4]。
图2 是根据公元189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6,7]。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南部发生9.5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8.5级地震的30倍。20世纪共有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7]。因此,在1952-1964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59-1960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4]。
图2 1895-1977年8级以上地震的9年和19年周期
四、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10]。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
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1,12]。
在澳大利亚气象学家E. 布赖恩特编著的《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中,有关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75项,与潮汐周期相同的有66项,占88%,表明潮汐是影响气候现象循环的主要因素。其中,有5项的周期为18.6年,1项的周期为19年(见表3)[13]。
表3 气候现象循环的18.6年周期
现象 周期/年 |
加拿大平原干旱, 1583- 18.6 |
美国大平原干旱, 1805- 18.6 |
中国北部干旱, 1582- 18.6 |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1606- 18.6 |
尼罗河谷干旱, 622- 18.6 |
副热带高压的纬度范围 19 |
五、结论
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不仅影响旱涝和地震,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使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导致全球变暖停滞16年,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小,冷水上翻减弱导致2014年和2015年成为134年来最热年,验证了我们在2008年的预测。2016年全球高温持续。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为最大,冷水上翻将导致全球气温变冷。
地球自转、全球气温、全球地震、中国旱涝的18.6年周期表明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对全球变化的显著影响。2016年全球高温持续、强震高发、异常旱涝的巨灾形势不可忽视。
2016-2018年强震频发有三大因素: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海平面变化引起的地壳均衡运动强烈;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和强拉尼娜事件导致的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激发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火山活动;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激发地震活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爆发的可能。本文主要阐述月亮赤纬角变化对地震的影响。
统计表明,1886-2015年期间拉马德雷冷位相冷位相共81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115次,年均1.42次。拉马德雷暖位相共45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40次,年均0.9次。对比结果表明,全球8级以上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更为强烈,与此同时,在厄尔尼诺、拉尼娜、月亮赤纬角极值和太阳活动极值,8级地震连续发生。
2015-2016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2016-2017年将发生拉尼娜,2018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6年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多种因素叠加,2016-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相关资料表4附后。
参考文献
1. 罗时芳, 梁世光, 叶叔华, 等. 地球自转转率变化的周期分析[J]. 天文学报, 1974, 15(1): 79-84.
2. 任振球. 全球变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60-77.
3.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4.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5.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6. 刘国华,王一博,高泽永,文晶。1957-2012年青藏高原五道梁盆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0(3):410-416.
7. 解朝娣,吴小平,雷兴林,冒蔚,孙楠。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地球物理学报。2013,56(10):3425-3433.
8. 杜品仁。18.6a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J]。地球物理学报,1994,37(3):36~369。
9.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4):49-55
10. 蓝永超, 丁永建, 康尔泗, 等. 黄河上游径流长期变化及趋势预测模型[J]. 冰川冻土, 2003, 25(3): 321-326.
11. 郭增建,郭安宁,周可兴。地球物理灾害链[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111~114,146~158。
12. 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3. E. 布赖恩特. 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M]. 刘东生, 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
14. 杨学祥, 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15.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1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18. 杨学祥, 杨冬红.2014年至201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预测[会议论文]. 2014:万方数据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表 4 1886-2015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与气象事件的对比
发震时刻 参考位置 震级(M) 气象事件月亮赤纬角拉马德雷太阳黑子
1. 1886.08.27, 意大利墨西拿 8.4级; 暖位相 1889 6.3
2.1891.10.28, 日本浓尾 8.4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3.1892.03.16, 菲律宾邦阿西楠省8级;
4.1893.06.21, 菲律宾阿古桑 8级; 冷位相 1893 85.1
5.1895.07.08, 俄罗斯里海 8.2级; 极大值 冷位相
6.1896.06.15, 日本三陆 8.6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 冷位相
7.1896.06.17, 日本本州东部 8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冷位相
8.1897.06.12, 印度阿萨姆 8.7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 冷位相
9.1897.08.05, 日本仙台 8.1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 冷位相
10.1897.9.20/9.21,菲律宾巴西兰岛8.1级;厄尔尼诺 极大值 冷位相
11.1897.10.18, 菲律宾萨马岛北8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 冷位相
12.1898.06.29, 阿留申群岛西 8级; 冷位相
13.1899.09.04, 阿拉斯加亚库塔特湾8.2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4. 1899.09.10,阿拉斯加亚库塔特湾8.2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5.1900.01.20,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8.2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6.1900.07.29, 圣克鲁斯群岛 8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7.1900.10.09, 阿拉斯加亚库塔特湾8.1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8.1900.10.29, 加勒比海 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9.1901.08.09, 新赫布里底群岛以南8.2级; 冷位相19012.7
20.1901.08.09, 日本本州东北远海8.2级; 冷位相
21.1902.09.22, 马里亚纳群岛 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22.1902.09.23, 墨西哥特可特佩克湾8.2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23.1903.01.04, 汤加群岛 8级; 极小值 冷位相
24.1903.01.14, 墨西哥南部远海8.1级; 极小值 冷位相
25.1903.02.27, 爪哇岛西部 8.1级; 极小值 冷位相
26.1903.06.02, 阿拉斯加 8.3级; 极小值 冷位相
27.1903.08.11, 希腊克里特岛西北8.3级; 极小值 冷位相
28.1904.06.25, 堪察加 8.3级; 厄尔尼诺 极小值 冷位相
29.1905.04.04, 东克什米尔印度边境8级;厄尔尼诺极小值 冷位相1905 63.5
30.1905.07.09, 蒙古库苏古勒省8.3级; 厄尔尼诺 极小值 冷位相
31.1905.07.23, 蒙古库苏古勒省8.3级; 厄尔尼诺 极小值 冷位相 1905 63.5
32.1906.01.21, 阿留申群岛 8级; 冷位相 1906 53.8
33.1906.01.31, 厄瓜多尔/哥伦比亚8.6级; 冷位相 双峰期间
34.1906.04.18, 美国旧金山 8.3级; 冷位相 双峰期间
35. 1906.08.17,阿留申群岛 8级; 冷位相 双峰期间
36.1906.08.01 智利瓦尔帕莱索8.4级; 冷位相 双峰期间
37.1906.09.14, 新几内亚 8.1级; 冷位相 双份期间
38.1907.04.15, 墨西哥格雷罗州8.1级; 冷位相190762.0
39.1907.10.21, 杜尚别南部 8级; 冷位相双峰期间
40.1908.12.12, 秘鲁 8.2级; 冷位相
41.1909.07.07, 阿富汗东北部 8级; 冷位相
42.1910.06.16, 新赫布里底群岛8.1级; 冷位相
43.1911.01.03, 阿拉木图 8.4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44.1911.06.15, 琉球群岛 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45.1912.05.23, 缅甸中部 8级; 厄尔尼诺 极大值冷位相
46.1914.01.30, 阿根廷圣路易斯省8.2级;厄尔尼诺极大值冷位相1913 1.4
47.1914.06.25, 印尼苏门答腊8.1级; 厄尔尼诺极大值冷位相
48.1914.11.24, 马里亚纳群岛8.1级; 厄尔尼诺极大值冷位相
49.1916.01.13, 新几内亚 8.1级; 冷位相
50.1917.01.30, 堪察加 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1917 103.9
51.1917.05.01, 克马德克群岛8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2.1917.06.26, 萨摩亚群岛8.3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3.1918.08.15, 菲律宾棉兰老岛8.3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4.1918.09.07, 千岛群岛 8.3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5.1919.01.01, 斐济群岛 8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6.1919.04.30, 汤加群岛 8.3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57.1920.11.20, 新赫布里底群岛南8级; 冷位相
58.1922.11.11, 智利阿卡塔马8.3级; 极小值 冷位相
59.1923.02.03, 堪察加半岛8.3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冷位相1923 5.8
60.1923.09.01, 日本关东地区8.2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冷位相
61.1924.04.14, 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南近海8.3级; 极小值冷位相
(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共35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60次,年均1.7次)
62. 1928.06.17, 墨西哥瓦哈卡州8级; 暖位相 1927 69.0
63. 1929.03.07, 阿留申群岛 8.1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64. 1932.05.14, 马鲁古群岛 8级; 厄尔尼诺极大值暖位相
65. 1932.06.03,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8.1级;厄尔尼诺极大值暖位相
66. 1933.03.02, 日本三陆 8.3级; 极大值暖位相1933 5.7
67. 1934.01.15, 尼泊尔--印度边境8.1级; 极大值暖位相
68. 1934.07.18, 圣克鲁斯群岛8.2级; 极大值暖位相
69. 1938.02.01, 印尼班达海 8.2级; 暖位相1937 114.4
70. 1938.11.10, 阿拉斯加以南8.3级; 暖位相
71. 1939.01.24, 智利,阿根廷交界8.3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72. 1939.04.30, 所罗门群岛 8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73. 1939.12.21, 印尼西里伯斯北8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74. 1939.12.26, 土耳其中部 8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75. 1940.05.24, 秘鲁中部 8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76. 1941.06.26, 印度安达曼群岛8.1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77. 1941.11.25, 马德拉群岛以北8.3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78. 1942.08.24, 秘鲁西南沿海8.2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79. 1943.04.06, 智利科金博8.2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80. 1944.12.07, 日本东南海8.1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1944 9.6
81. 1945.11.27, 巴基斯坦西8.3级; 暖位相
82. 1946.04.01, 阿留申群岛 8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83. 1946.08.04, 多米尼加东北近海8.1级;厄尔尼诺 暖位相
84. 1946.12.20, 日本南海 8.4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1947 151.6
(1025-1946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共22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23次,年均1.05次)
85.1948.01.24, 菲律宾帕奈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1948136.3
86.1949.08.22, 阿拉斯加 8.1级; 极大值冷位相
87.1950.11.07, 印尼班达海8.1级; 拉尼娜 极大值 冷位相
88.1950.12.09, 智利阿根廷边境8.3级; 拉尼娜 极大值 冷位相
89.1952.03.04, 日本十胜近海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0.1952.11.40, 堪察加半岛8.3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1.1953.11.25, 日本本州东南远海8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19544.4
92.1957.12.04, 蒙古巴彦洪戈尔省8.3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1957 190.2
93.1958.07.10, 阿拉斯加 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4.1958.11.06, 千岛群岛 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5.1959.05.04, 堪察加半岛8.2级; 极小值 冷位相
96.1960.01.13, 秘鲁南部沿海8.0级; 极小值 冷位相
97.1960.05.22, 智利康塞普西翁8.9级; 极小值冷位相
98.1963.10.13, 千岛群岛地区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99.1964.03.28, 阿拉斯加 8.5级; 拉尼娜 冷位相1964 10.2
100.1965.02.04, 阿留申群岛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
101.1966.10.17,秘鲁西部近海8.1级; 冷位相
102.1968.05.16,日本青森县8.1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1968 105.9
103.1969.08.11,日本北海道以东7.8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1969105.5
104.1971.01.10,新几内亚 7.9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05.1971.07.14,所罗门海 8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06.1972.07.30 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8.0级;超级厄尔尼诺冷位相
107.1972.01.25 中国台湾地区8.0级;超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08.1974.10.03,秘鲁近海 8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09.1975.05.26,马德拉群岛北8.3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10.1976.01.14,汤加群岛北8.2级; 厄尔尼诺 冷位相197612.6
111.1976.08.16,菲律宾棉兰老岛南近海8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共30年,发生8 级以上地震27次,年均0.9次)
112. 1977.06.22,汤加群岛地区8.0级;厄尔尼诺极小值 暖位相
113. 1977.08.19, 印尼松巴哇岛南8.1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114. 1979.03.14,墨西哥格雷罗州8.1级; 厄尔尼诺极小值 暖位相1979 155.4
115. 1979.12.12,厄瓜多尔北部近海8.2级;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116. 1985.09.19,墨西哥格雷罗州8.1级; 拉尼娜 暖位相1986 13.4
117. 1987.11.30,美国阿拉斯加湾8.0级;厄尔尼诺极大值暖位相
118. 1988.03.06,美国阿拉斯加湾8.0级;拉尼娜极大值 暖位相
119. 1989.05.23,麦夸里 8.3级; 暖位相1989 157.6
120. 1991.04.22,哥斯达黎加 8.1级;厄尔尼诺 暖位相
121. 1992.06.28,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8.0级;厄尔尼诺暖位相
122. 1993.08.08,关岛 8.1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123. 1994.10.04,千岛群岛 8.1级; 厄尔尼诺 暖位相
124. 1995.07.30,智利北部沿岸近海8.1级;拉尼娜极小值暖位相
125. 1996.11.12,秘鲁沿岸近海8.0级;拉尼娜 极小值 暖位相1996 9.6
126. 1997.12.05,堪察加东岸近海8.0级;超级厄尔尼诺极小值暖位相
127. 1998.03.25,南极洲巴勒尼群岛地区8.0级;超级厄尔尼诺 暖位相
128. 1999.08.17,土耳其 8.0级; 拉尼娜 暖位相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共23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17次,年均0.74次)
129.2000.06.18,南印度洋8.0级; 拉尼娜 冷位相2000119.5
130.2001.01.13,萨尔瓦多8.2级; 拉尼娜 冷位相2001111.1
131.2001.01.26,印度南部8.1级; 拉尼娜 冷位相峰值
132.2001.06.23,秘鲁沿岸近海8.4级;拉尼娜 冷位相峰值
133.2001.11.14,中国青海省8.2级; 拉尼娜 冷位相峰值
134.2002.11.03,美国阿拉斯加州中部8.1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2002 118.0
135.2003.09.25, 日本北海道8.2级; 冷位相
136.2004.12.23,麦夸里岛以北[太平洋] 8.0级; 冷位相
137.2004.12.26, 印尼苏门达腊岛亚齐8.9级;
138.2005.03.29, 印尼苏门达腊岛北部8.6级; 极大值
139.2006.04.20,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8.3级;厄尔尼诺极大值 冷位相
140.2006.11.15,千岛群岛 8.0级;厄尔尼诺 极大值冷位相
141.2007.01.13,千岛群岛 8.1级;拉尼娜 极大值冷位相
142.2007.04.02, 所罗门群岛8.1级; 拉尼娜 极大值冷位相
143.2007.08.15, 秘鲁 8.2级; 拉尼娜 极大值冷位相
144.2007.09.12,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8.2级;拉尼娜极大值冷位相
145.2007.09.12,印尼苏门达腊岛南部8.6级; 拉尼娜极大值冷位相
146.2008.05.12,四川汶川县8.0 级;拉尼娜 冷位相 谷年
147.2009.09.30,萨摩亚群岛地区8.0级;厄尔尼诺 冷位相
148.2010.02.27, 智利康塞普西翁8.8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49.2011.03.11, 日本宫城外海9.0级; 拉尼娜 冷位相
150.2012.04.11,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 8.6级;拉尼娜 冷位相
151.2012.04.11,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2级;拉尼娜 冷位相
152.2013.05.24,鄂霍次克海 8.2级; 冷位相 峰年
153.2014.04.02,智利北部沿岸近海8.1级;超级厄尔尼诺极小值冷位相峰年
154.2015.04.25,尼泊尔 8.1级;超级厄尔尼诺极小值 冷位相
155.2015.05.30,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8.0级;超级厄尔尼诺极小值冷位相
156.2015.09.17,智利中部沿岸近海 8.2级;超级厄尔尼诺极小值冷位相
(2000-201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目前共16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28次,年均1.75次)
157.2016 ?? ?? 超级厄尔尼诺 极小值冷位相
总计:冷位相共81年,发生地震115次,年均1.42次。暖位相共40年,发生地震40次,年均0.9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