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暴雨北方寒:关注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近日,南方强降雨持续,其中广东多地遭遇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50年一遇。相较于南方,北方近日则遭遇“立夏寒”,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气温未来几天或创近30年来同期新低。
全国多地出现有历史纪录以来最冷5月上旬, 我国多地正在经历“最凉爽初夏”。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年,但这是暂时现象,2023-2025年气候将变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387.html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我们在2021年10月指出,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341.html
相关报道
南方暴雨北方寒,专家详解五月天气怎么了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2/5/13 18:11:09
近日,南方强降雨持续,其中广东多地遭遇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50年一遇。相较于南方,北方近日则遭遇“立夏寒”,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气温未来几天或创近30年来同期新低。
全国多地出现有历史纪录以来最冷5月上旬
我国多地正在经历“最凉爽初夏”。
立夏后,我国北方地区出现5月少有的凉意,华北、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地方的最高气温甚至打破了历史同期最低纪录。
“5月上旬,全国2000多个国家气象站里,有170多个站点在5月上旬某一日的最高气温,打破了有历史纪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气温最低值记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说。
“目前来看,未来一周冷空气只会越来越强,而不会简单结束。” 张涛表示,预计未来一周都会偏冷,而且随着几股冷空气不断南下,气温偏冷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往年5月中旬冷空气较少越过长江以南,即使过了长江,也基本不会翻过南岭。中央气象局专家吕心艳告诉记者,这次的大陆冷性气团在5月中旬一路南下至南海中部,甚至向西南越过云南直达缅甸。这不仅在5月显得异常,在冷空气强大的冬季都是十分罕见。
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5月13日,甘肃、银川、陕西等地气温将降至本次过程的低点,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方最高气温也将降至15℃以下,最低气温也仅有个位数。14日,随着冷空气主体南下,重庆、四川的部分地区也将经历5月中旬历史同期少见的低温。15日,冷空气主体抵达江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及浙江等地最高气温普遍不足15℃。
预计未来一周,北方气温逐渐因冷空气变弱晴晒多而回温正常,但南方气温偏低的情况还会持续,甚至会进一步加剧。
华南这轮强降雨还将下多久?
南方正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据中国气象局信息,今年入汛以来南方最强降雨过程开启后,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地出现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13日上午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5月10日以来,强降雨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一带,广东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暴雨中心。10日至12日,广东每天都有6至8个国家站出现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斗门、珠海连续三天达到大暴雨量级。
其中,珠海10日08时至13日08时的累计降雨量达到505.4毫米,超过当地常年5月中旬平均降水量的6倍,接近北京一年的降水量。此外,斗门、佛冈的雨量都超过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解释,由于来自孟加拉湾与南海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来袭,同时低涡以及高空槽东移提供了降水动力条件,最后再加上同期少见的较强冷空气接力南下,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强降雨盘踞在华南一带。
下一步如何发展?中央气象台专家分析,预计未来三天,华南强降雨范围将逐渐缩小、强度减弱,但华南沿海仍有暴雨到大暴雨。受冷空气影响,5月13和14日两天,四川南部和东部、陕西南部、重庆中西部、云南北部和东部、贵州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15日之后,强降雨过程基本结束,华南地区大部将转为多云或小雨天气。
专家提醒,华南地区降雨虽有明显减弱,但沿海地区仍雨势较强,公众需关注强降雨、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引发的城乡内涝、山体滑波、山洪等灾害,远离气象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注意安全。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5/479003.shtm
立夏后还脱不下秋裤正常吗?专家回应来了
作者:黄垚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2/5/13 19:02:37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立夏后还脱不下秋裤正常吗?专家回应来了
新华社记者黄垚
5月初,我国中东部经历了一轮升温浪潮,华北、黄淮等地体验了一回“超前版夏天”,但进入立夏节气后,不少地区又感受到了历史同期少见的“五月寒”。一些网友戏称:“差点热死在春天,冻死在夏天。”
由于连续受到冷空气影响,不少地方气温一降再降,多地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的5月上旬。10日以来,较强冷空气再度来袭,华北多地气温触底,有些怕冷和体质较弱人士纷纷又翻出秋裤护体。
未来几天,这股较强冷空气还将继续向南推进,影响区域可达华南。那么,都已进入立夏,这样“迟迟脱不下秋裤”正常吗?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今年立夏前后一段时间的大气环流在整个亚洲地区的表现确实较为异常,对我们国家来说,表现为冷空气异常活跃且偏强。“多轮冷空气冲击下,在这个季节,大尺度的大陆干冷气团南侵边界能够到达南海中北部、往西能够西伸到云南西部这样的位置是比较罕见的。”张涛说,在立夏背景下,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区气温偏冷,尤其和常年同期温暖甚至开始炎热的情况相比,今年这种凉意的确比较反常。
事实上,我国一年四季都会受到冷空气侵扰。目前虽然已经立夏,但我国大部地区依然盛行冬季风。从中短期来看,高空东北冷涡异常庞大且偏强,引导低空到地面堆积在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持续不断向南渗透,造成整体偏冷的形势。
“东北亚这一大尺度、强盛的干冷气团是造成偏冷的原因,为什么它这么强,从直接原因来说是大气环流异常,但大气环流又为什么表现为这样,目前则很难解释。”张涛说,“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像海浪一样,一直在波动,波浪起伏有高低,且波浪有波峰和波谷,它们决定了冷暖。从长期看,某个地方某个时节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假如多数年份是低波谷的地方某一年出现了高波峰,可以说是少见甚至罕见,但跟不正常的含义还是有区别,今年的情况正是如此。目前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季节出现这样的环流影响较为罕见。”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4日开始华南地区降雨将明显减弱,但未来几天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预计13日至17日,南方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中西部以及新疆西部等地将有4℃—6℃降温,其中江南南部、华南东部、四川盆地东部、西北地区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可达8℃以上。
专家表示,南方气温持续偏低,虽不像冬春季节剧烈降温体感明显,但仍有凉意,公众需注意增添衣物。而阳光给力的北方地区将在15日左右迎来明显回温,大部地区会回到较常年同期稍偏暖的程度。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5/479006.shtm
|||
直到2022气候模型预测世界将“异常温暖”,2023-2025年开始变冷
气候模型预测世界将“异常温暖”,直到2022
已有 94 次阅读 2018-8-15 18:33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推荐到群组
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新的预测系统,称之为PROCAST(PROabilistic foreCAST,PROARABICE预测),并用它来预测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异性。该项工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这样的预测有助于预测事前几个月的热浪或寒潮等事件发生的机会,现在已经证实,异常气候事件对人类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热浪在几周内导致过度死亡。在2003欧洲热浪期间,长期干旱导致英国小麦产量下降了12%。同时,更严重的冬季会加重呼吸道感染,增加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的压力。事实上,流感疫苗的消耗可以根据天气条件而显著变化。在英国,冬季2010的积雪天气估计花费了每天690万英镑的费用,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大幅度增加。因此,在一个季节提前预测这些极端气候事件是一个优先事项。
Climate models predict the world will be ‘anomalously warm’ until 2022
Scientists predict unusually warm climate until 20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129371.html
严寒离我们并不遥远:2023-2025年气候变冷
杨学祥,杨冬红
早在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亦称为拉马德雷现象)冷位相导致气候变化的警告和机制。
2003年我们在《世界地质》第4期发表论文《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指出太平洋十年涛动位相变化对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化的作用,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阶段使地球系统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2004年我们提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的警告: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我在2004年指出,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4189.html
2005年在《世界地质》第1期发表题为《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的论文,明确指出2000年进入PDO“冷位相”,变冷应该是自然的发展趋势。
1999-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证实了这一预测。
我在2014年1月4日指出,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2014年成为1880年以来最热年,但这是暂时现象,2023-2025年气候将变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一、全球变暖预测的六次修改和一次盲目乐观
1、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年8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3]。
2、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二次修正
据路透社2007年12月6日消息,自150年前开始有气候记录以来,今年是第6个最温暖的年度,但比此前预期的要凉爽,滑雪胜地不会再陷入无雪可滑的窘境,准备冬眠的熊也能睡个好觉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 ityofEastAnglia)气候研究所负责人菲尔·琼斯曾于去年预测2007年将是自1860年有可靠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但到了今年年中,预测结果从第一降到了第二,琼斯认为气温不会超过1998年。最后的结果为第六,预测出错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不是全球气温变化的唯一因素。
3、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
新华社专电英国科学家预测,2008年全球将比近几年略微凉快些,但仍然在1850年以来最热的10年之列,全球变暖远未结束。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的专家指出,2008年将是2000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14摄氏度)高0.37摄氏度。专家表示,这一预测结果考虑到了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预计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比往年更强大,这将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同时也考虑到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量变化和洋流自然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影响。
4、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四次修正
2008年5月6日,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趋缓,这一预测报告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上。这两家研究所首次对未来10年的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作出预测,这项预测特意结合了全球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根据对洋流的观测和海平面温度数据模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10年将会减弱。但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气候会变冷,只是气候变暖的速度会减缓。报告作者特意解释说,不能把该预测报告理解为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并没有那么糟糕,它是想说明,气候变化从长远来说存在波动性,未来10年气温增加的幅度可能比较小。
5、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
在2010年11月2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气象局利用9个指标的最新数据告诉人们,全球气温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上升。这9个指标包括海冰与积雪的不断减少、大气湿度的不断加大。英国气象局是全球领先气候研究中心之一。该局资深科学家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从各种指标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温。除了从陆地与海面上观测到的气温明显升高外,其它观测结果也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相符。”
但过去十年气温变化的速度,较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有所放缓。“变暖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较以前有了放缓,”气象局气候科学主任维姬·蒲柏(Vicky Pope)坦言。气象局表示,最可能的答案是自然变化——即气候的随机波动,除此之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正迅速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排放的悬浮颗粒污染物的人为制冷效果,也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88776.html
6、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席团成员、执委,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秦大河院士分析,最近十五年来,也就是1998年以来温升的幅度变平,原来是1950年以来每十年升高0.12度的速率,但在1998-2012年十几年间升高了0.005度。“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变暖停滞,预计会持续一二十年,但气候变暖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这批科学家通过十几个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认为未来气候还是会变暖,但其后变暖的停滞现象可能还会持续个一二十年,甚至更短。
http://business.sohu.com/20131120/n390442907.shtml
世界主要气象机构认定2014“最热年”。今年1月初,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显示,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摄氏度,比此前的两个“最热年”2005年和2010年高出0.04摄氏度。
据美国大全新闻网2月2日报道,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一位研究员在《每日信号》(The Daily Signal)上发表文章称,联合国气候高级官员近日宣布2014年为“史上最热年”,并将高温归咎于旱涝灾害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多虑的且与联合国自身调查的气候变化数据不相符。
作为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和美国能源部资深员工的卡瑞称,只有到了2015年3月份,在汇集了所有的观察资料和质量控制信息后,才能真正对2014的气温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估,即使有那么一两处数据可以证明2014年是史上最热年份,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可能是2014年是最热的五个年份之一。
塔博还写道,根据卡瑞的观察可以看出气候模式预测和真实情况很可能会有更大出入,因为即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不断上升,全球表层温度在新世纪内也有可能会下降,美国应改革推进其气候政策,否则不仅会对美国经济和自由造成巨大伤害,而且对于全球变暖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http://news.jwb.com.cn/art/2015/2/5/art_250_5360816.html
二、月亮赤纬角变化是气候冷热变化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变暖停滞发生在1999-2013年?我们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0375.html
2014年气温异常升高,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变冷的自然指标:
强潮汐使气候变冷,周期为1800年,目前进入变暖高峰;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气候变冷,周期为55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气候变冷,目前处于最小值时期;
海洋及其边缘特大地震和海啸使气候变冷。
三、2023-2025年严寒进入高峰 2032-2034年全球变暖加速
计算结果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潮汐南北摆动幅度最大,形成大气圈、海洋圈和岩石圈的差异旋转的规模也最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也最大。表1的数据支持这个结果。表2给出了对未来的预测。
表1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最大值 | 1913-1915 | 1931-1933 | 1949-1951 | 1968-1970 | 1986-1988 | 2005-2007 |
厄尔尼诺 | 1912-1914 | 1930-1932 | 1948,1951 | 1968-1970 | 1986-1988 | 2006 |
拉尼娜 | 1916 | 1933,1934 | 1949 | 1970 | 1988 | 2007 |
表2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
拉马德雷 | 冷位相 | 冷位相 | 冷位相 | 暖位相 | 暖位相 |
月亮赤纬角 | 2005-2007年 最大值 | 2014-2016年 最小值 | 2023-2025年 最大值 | 2032-2034年 最小值 | 2041-2043年 最大值 |
厄尔尼诺 | 2006 | 2015 | 2022,2025 | 2033 | 2040,2043 |
拉尼娜 | 2007 | 2023 | 2031 | 2042 | |
气温变化 | 变暖停滞 | 停滞结束? | 变冷? | 变暖? | 变暖减缓? |
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来自赵得秀教授的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735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29387.html
||
中国网2021年7月21日讯 (通讯员 侯杰 翟小伟) 连日来,河南省郑州、焦作、济源等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城市内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是郑州市区及所辖六县(市)降水强度历史罕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截止昨日,武警河南总队750余名官兵闻灾而动,紧急投入抢险救灾。
今年的7月之后,除了中国的河南,世界上七、八个国家地区接连的发生特大洪水,比如德国、荷兰、瑞士等等,其中伤亡最严重的是德国,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184人,财产损失更是严重,虽然洪涝灾害每年都会有很多,但是全球范围集中在同一年甚至同一个时间段,实属罕见。除了今年的水灾,近期NASA甚至公开的预言说到了,2030年地球上可能出现毁灭性的极端洪水,这次洪水的到来可能直接将导致伦敦的部分地区永久淹没。
NASA在得到一些科研数据的时候,都会与许多国家以及国际科研机构共同分享其研究数据,因此NASA研究的结论以及预言被世界所重视,然而近日NASA利用新开发的软件绘制了一部动态地图,地图详细地展现了未来几十年海平面的上升情况,为预测未来的冰川融化、跨洋洋流的变化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证明。在所有的变化里面,最明显的就是英国伦敦部分地区可能会在2030年被淹没,这一发现联合到最近世界各地的洪水频发,引发了科学界的震动。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资料显示,光2019年就一共发生了600多次涨潮洪水,这意味着洪水可能会集中发生在2030年左右,甚至将持续一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而这个时间主要还是取决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如果2030年出现的极端洪水真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将洪水的伤害降到最低呢?
http://www.tiantianyuedu.cn/keji/323699.html?hmsr=sfeed
历史教训:大旱大震之后必有大涝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 4]。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19世纪,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341.html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为什么2030年大洪水集中在北半球北方地区(南半球南方被忽略)?
由于日月引潮力,地球海平面不是正球体,而是赤道凸起的椭球体。月亮引潮力大约是太阳的二倍,月亮轨道在赤道面的南北摆动,使海平面赤道凸起的也随之变化。月亮在赤道面时赤道凸起最大,导致低纬地区海平面上升,高纬地区海平面下降。反之,月亮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时赤道凸起最小,导致低纬地区海平面下降,高纬地区海平面上升。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度到28.6度之间变化。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6度,导致高纬度地区海平面上升达到最大值。这是英国伦敦部分地区可能会在2030年被淹没的原因,也是中国北方洪水频发的原因。
2030年大洪水比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有一个明显的滞后期(5年左右)。
实际上,2030年大洪水也会发生在南半球南方地区,特别是南极大陆,对南极大陆冰川和南极大陆海冰有重大影响,因而对全球气候发生重大影响。
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及其预测方法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5. 杨学祥, 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8.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9.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0.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3.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骆高远.1997年长江,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科技信息》,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17.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20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981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