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已有 5755 次阅读 2021-7-18 19:54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历史教训:大旱大震之后必有大涝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 4]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淮河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19世纪,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截至8月6日,北京已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https://baike.sogou.com/v54814275.htm?fromTitle=7%C2%B721%E5%8C%97%E4%BA%AC%E7%89%B9%E5%A4%A7%E6%9A%B4%E9%9B%A8

中新网2016年7月25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7月25日9时统计,华北东北黄淮强降雨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10省(自治区、直辖市)62市(盟)382个县(市、区、旗)1476.2万人受灾,164人死亡,125人失踪。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5/doc-ifxuifip3162919.s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回顾争论过程和展望最终结局很有意义。根据我查询的资料,赵振国研究员最早提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各30年并周期转换的观点,其他研究人员也功不可没,希望能汇成合力,为中国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5483.html
       邢台大贤村洪灾表明,中国北方大洪水已经为期不远,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2594.html


北京部分区域出现内涝 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2021年07月18日 13:49 央视

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


原标题:北京部分区域出现内涝 发布洪水蓝色预警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7月16日至18日,北京多地持续强降雨。多个地区雨量已超过150毫米,暴雨导致北京部分城市道路出现内涝。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因积水严重,采取封闭措施。北京排水集团调配抢险人员紧急前往支援,截至10时15分,金安桥路段积水已完成处置。北京市水文总站11时发布洪水蓝色预警,北京市北运河流域沙河闸断面可能出现蓝色预警标准洪水,请市民远离河道,确保自身安全。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18/doc-ikqciyzk6164917.shtml



参考文献

 

1.       车玉明,姚润丰,于文静。我国最高规格治水会议召开 动员全社会大兴水利。2011070923:17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9/231722786227.shtml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3.       王涌泉。日地水文研究52年。2010930黄河科研网。http://www.yrihr.com.cn/jdgz_ll.asp?id=272

4.       王涌泉特大洪水日地水文学长期预测地学前缘. 2001,8(1): 123-132.

5.       高建国。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气象出版社,2007262-269.

6.       科学家推测:太阳黑子2020年开始或进入“冬眠”。发布时间:2011-6-16 10:54:46来源:新华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488.s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7月18日晚报
下一篇:伊朗发生5.4级地震:关注7月16-1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许培扬 范振英 周少祥 尤明庆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