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与太阳黑子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 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1, 2]。
对比表明,中国大旱年有连续四次与太阳黑子极小期一一对应。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附件:
历史上的“丁戊奇荒”
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关键字:丁戊奇荒;干支纪年法;降水特征;树皮;万国公报 作者:张振发 2011-08-16 03:11
清·光绪初年,在京津乃至华北发生了罕见的旱灾。因为正处在干支纪年法的丁丑、戊寅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丁戊奇荒”。《武清县志·大事记》载:光绪元年“先旱后涝。夏,大暑,人有渴死者。”就是对当时惨状的记述。
当时的《万国公报》载文云:“水泉枯,岁洊饥,无禾无麦,无梁菽黍稷,无蔬无果。”又云:“官仓匮,民诸馨,世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土、食纸、食丝絮、粮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被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有史载,当时命官巡抚是这样奏报朝廷的:“树皮草根之可食者(饥民)莫不饭茹殆尽。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涨,腹破摧肠、同归于尽。”即使“食人”这等闻之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在当时也是见怪不怪。
据史籍记述:渴饿而死者有的被偷去割食,就像宰杀猪羊那样肢解取肉;有的甚至将活人暗杀而食之;竟有妇女躺在死人的身上撕嚼其肉;有人把饿死者的尸体悬挂于富家门庭以诈索食物等等。
对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惨况,其实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
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祈祥》载:“明·嘉靖三十三年春夏,荒歉日甚,以树皮为食。六月间……大水无涯……秋禾尽没,米价十倍,男女鬻尽……民亡过半。”又载:“明·崇祯十三年大饥,斗米千钱,树皮草根食之殆尽,人相食。”又载:“清·顺治十一年春,民大饥,典妻鬻子,甚至全家俱卖者。”
那时曾流传“东庄不敢到西庄,姥姥锅里煮外甥”一句谚语,却正是当时那种真实惨景的写照。
历史上这种惨景的出现,后有专家指出:那时就已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了。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变暖,导致亚洲地区的季风减弱,使季雨带的推进过程和降水特征发生变异,进而造成中国北方出现严重旱灾。这对于我们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警示。
(作者:城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
来源: 光明日报 关键字:大旱;旱灾;丁戊奇荒;大荒;王莽 作者: 2010-04-21 12:06
夏代末年(约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大旱,“伊洛竭而夏亡”。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约前1766—1760年),连续七年大旱,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
周朝自宣王末年到幽王初年(约前803—780年)大旱灾与大地震直接加速了西周的衰亡。
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史载“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大旱,造成江、汉、河、洛皆竭。
唐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引发饥荒,人相食。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史载“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此后陕北连年大旱,流民激增,终于引发大起义,明朝统治也随之而终结。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全国13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光绪三年至四年(1877—1878年),华北大旱,“晋豫奇灾,居民死者百数十万”,史称“丁戊奇荒”。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史载:“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
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50万人。
1928—1929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县大旱;陕西全境共940万人受灾,死者达250万人。
1942—1943年,中原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
责任编辑: 天海川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太阳黑子极小期的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062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Oortminimum)(1010-1080)和11世纪气候变冷;1100年的潮汐峰值非常低,对应并不明显的麦蒂威密讷极小期(Medieval Minor Minimum)(1150-1200);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3-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潮汐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和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7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1, 2]。
1975年王涌泉研究发现17世纪明末清初,中国1638-1641年发生特大干旱,1653-1679年又出现多次大地震,然后在严寒中于1662-1668-1679年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再到长江一再出现特大洪水[3]。他从事日地水文研究52年,一生关注震-洪灾害链的科学研究。
1919年开始现代水文观测以来87年间(至2006年),未曾遇到类似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1819年冷空气异常活跃,华北出现了异常严重的大雪,甘肃发生大暴雨。1819年缓和罕见大洪水不是偶然出现的,黄河流域旱涝的长期气候变化有其规律,大水之前有较长时期的干旱。1813年和1818年黄河也曾发生较大洪水,但1810-1814年为黄河上中游连续5年持续干旱年份,1819年为持续大旱后的转丰年份。由于太阳活动很弱,特别是南亚印度西部卡奇发生8.3级地震,导致1819年黄河出现了大洪水[5]。此后,1840年长江出现特大洪水,1841、1842、1843连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1844年美国密西西 比河出现特大洪水。1850年及1860年代北美河流又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855年黄河下游大改道。1860、1867、1870年连接三次长江流域再发生更大的特大洪水。而1839-1878年欧洲、北非、南亚、东亚、大洋洲河流也多次发生大洪水。这一全球水文异常确与1819-1879年全球密集大地震又密切相关[3, 4]。
上述两个特大旱涝时期正处于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这两个时期都发生了大致相同的旱-寒-震-涝有序灾害链。所以,2007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可能带来低温、强震和特大旱涝灾害。对中国而言,大旱之后有大涝。
美国科研人员预测,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些科研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鲁塞斯市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学分会年会上发表3份研究报告说,人们熟悉的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出现[6]。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低温、强震和更大旱涝灾害的准备。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和海啸发生以来,全球9级以上地震发生两次,8.5级以上地震发生5次,低温冻害和特大旱涝灾害频发。根据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 (1787–1843)的旱-寒-震-涝灾害链,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太阳黑子极小期优先发展水利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众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找到规律更值得关注。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相关部门有责任收集最新的研究成果,回应公众的提问和质疑,把科研最新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2010-10-26 16:3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5624.html
上一篇:
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度喷发下一篇:
新西兰遭暴风雪袭击奥克兰80年来首次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