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

已有 6057 次阅读 2011-11-2 13:0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气候变冷, 自然周期, 科学争论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六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
               杨学祥
    新快报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30日报道,由理查德·穆勒教授领导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表温度项目”小组的主要成员朱迪思·库里对前者进行公开指责,称穆勒隐瞒了表明全球已停止变暖的事实的研究,从而误导公众。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西方科学家已对全球变暖预测做出6次修正,全球已停止变暖不过是最后的结局。
附件:
科学家称全球已停止变暖
2011年10月31日
  新快报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30日报道,由理查德·穆勒教授领导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表温度项目”小组的主要成员朱迪思·库里对前者进行公开指责,称穆勒隐瞒了表明全球已停止变暖的事实的研究,从而误导公众。
  报道说此前,该小组证明地球温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升高了近1℃。这一结论曾被认为终结了对地球正在变暖的怀疑看法。
  揭发人朱迪思·库里是在美国富有声望的乔治亚科技研究所地球与气候科学部门掌门人,她表示,研究数据显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就没有再上升过。库里还表示:“不管现在看来发生了什么,全球变暖似乎并非由二氧化碳所致。”
  但穆勒在接受BBC采访时对库里的说法予以否认:“我们目前没有发现它(全球变暖)趋势减缓的证据。”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新快报 ”)
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1-10/31/content_1244271.htm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全球变暖速度放缓
2010-11-30 07:17
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全球变暖速度放缓
               杨学祥,杨冬红
    英国气象局科学家于2010年11月28日在寒冷的伦敦进行了有关其全球变暖报告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观测结果:全球仍在变暖 但速度放缓[1]。
  我在今年3月撰文指出,如同全球变冷理论在20世纪面临兴起和低落的考验一样,全球变暖理论也将在21世纪初的2010年经历同样的考验。不论理论的争端结局如何,气候终将依循的是地球自诞生起的规律。人类以为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其实从未能撼动这个规律。这场近在眼前的考验正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决定权不在人类而在自然[2]。
    “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尚未达成共识,全球变暖速度放慢无法用温室效应来解释。这是西方科学家对全球继续变暖的第五次修正。
  一、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一次修正
  据法新社报道,2007年8月9日发表的一项报告称,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但是英国气象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在2009年真正开始,并称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现有的全球气候计算机模型低估了自然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们调整了原有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诸如拉尼娜现象或海洋水温及水流循环的波动等气象规律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他们采用反映海洋及大气真实情况的数据替代近似数据,以获得2005年到2014年这10年间的气候变化预测值。预测结果显示,虽然长期来看,人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迫使气温升高,但是热带太平洋温度较低的寒流及南极海域对气候变暖的抑制,将抵消这十年中前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英国国家气象局科学家道格·史密斯说,这些发现和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气候变化模式相吻合。史密斯说,新模型针对全球地表温度得出了远比以往模型精确的“预测结果”。该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3]。
  自然力为什么在2005-2006年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我们早在2005年就做了理论证明[4-8],新闻媒体也作了相关报道[9]。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
  2006年冬天给北半球的人们唯一的感觉就是冷,而且是超乎寻常的冷。在暴风雪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之后,亚洲也跌入“冰窟”。印度首都新德里8日遭遇70年来最低温,一天之内数百名流浪汉冻死在街头。据印度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新德里8日气温骤降至-2℃,这也是该市自1935年冬的-6℃以来遭遇的最低温度。一名气象部门官员说:“往年的正常气温都是7℃左右,我们原本预计这次寒流会带来2℃~3℃的最低温,可是实际情况却糟得多。”对印度这个地处低纬度的南亚国家来说,低温跌破零摄氏度简直是百年一遇。除了印度外,多个亚洲国家近日也遭遇寒流袭击。暴雪7日侵袭了日本北海道、北陆、山阴等地。而自去年12月至今,大雪已造成日本63人死亡,伤者超过1100人,全国共有579栋房屋由于不堪积雪重压而倒塌。7日,韩国西南部地区也出现降雪,东北部地区气温则降至零下20摄氏度。而在巴基斯坦北部地震灾区,严寒夺走了至少18人的生命,还有更多的人挣扎在死亡边缘。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是最好的例证[10]。
  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不能解释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也不能解释2005年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从春节前一周至2月21日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3月上旬,北京突遭凶猛的“倒春寒”,六级大风和冰点气温把京城的乍现春光扫荡殆尽。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遭遇百年罕见暴雨雪。江西省气象部门紧急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武汉人感受了“春天里的冬天”。南京三月突遇百年罕见降温,最高温度暴跌20.6℃。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低温冷害事件频发[11]。
  2005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月3日凌晨的最低气温低至7.1℃,白天最高气温在16℃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1日的36℃骤降至2日的13℃。这在地处南半球、2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日早上气温降到9.4℃,创25年来2月份最低温度纪录[12]。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度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13]。
  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14]。孰是孰非,我们等待2005年客观实践的检验[4]。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过去两年里,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并将继续促使气温在2008年保持缓慢变化的趋势[3]。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6,7,15],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全球气温将逐渐降低[5]。2006年亚欧大陆遭遇的暴冷冬天提供了新证据[10]。
  由此看来,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事件功不可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英国科学家关于“2009年到2014年之间有几年将会比迄今为止温度纪年史上最热的1998年还要热”的预测能否实现[16],取决于此期间强地震海啸发生的情况而定[17]。
  早在2000年,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的美国科学家季林就指出,即使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变化周期为1800年[18]。此外,潮汐还有1.1、2.2、11、18.6、22、31、37、55、56年周期,我们称之为“潮汐调温效应”。其中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为50-60年,1890-1924年、1946-1976年、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与低温对应);1925-1946年、1988-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与变暖对应)[19,20]。
  最新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对潮汐的南北震荡有巨大的影响。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2007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导致1998年全球气温最热的自然原因;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04年以来的全球8.5级以上强震频发是全球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预计,2014-2016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全球气温回升[21-24]。人类活动将加剧气候变暖的自然过程。
  二、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二次修正
  据路透社2007年12月6日消息,自150年前开始有气候记录以来,今年是第6个最温暖的年度,但比此前预期的要凉爽,滑雪胜地不会再陷入无雪可滑的窘境,准备冬眠的熊也能睡个好觉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nivers ityofEastAnglia)气候研究所负责人菲尔·琼斯曾于去年预测2007年将是自1860年有可靠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但到了今年年中,预测结果从第一降到了第二,琼斯认为气温不会超过1998年[25]。最后的结果为第六,预测出错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不是全球气温变化的唯一因素。
  第一和第六有本质的区别。2007年如果是自1860年有可靠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那么全球气温就是逐年升高;事实上2007年的温度排在第六,这意味着自1998年以来全球温度在波动下降[26]。

  2007年1月2日,我们在光明网发表文章指出,2006年是以拉尼娜冷位相开始,以厄尔尼诺暖位相告终,根据海温两年波动,2007年以厄尔尼诺开始,以拉尼娜告终,2005、2006和2007年全球热年三连冠的推测恐难实现。一个重要的根据是,2007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28.6度),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最大,海洋深部冷水上翻,冷却了其上方大气,阻碍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2007年能否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是对“温室效应说”和“潮汐调温说”的检验。让我们详细记录,客观分析,拭目以待:气温是波动变化,还是直线上升[27]?
  最新研究表明,月亮赤纬角(白赤交角)在18.6-28.6度之间变动,周期为18.6年。2006-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潮汐南北震荡作用十分明显。当太阳和月亮最大限度的远离赤道,地球自转形成的半日潮将使高潮区在南北半球周期震荡,不仅导致地球流体的大规模流动,而且产生各固体圈层容积变化,激发冷空气活动和构造运动[21]。
  我们的研究表明,月亮出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潮汐变化,改变地球的形状和扁率,影响地球自转速度,使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我们预测8级强震多发。2007年9月12日和13日,印尼苏门答腊南部海中分别发生8.5级和8.3级地震。根据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7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实践证明:2007年不是最暖年,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潮汐调温效应”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抑制了“温室效应”[28,29]。
  三、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三次修正

  新华社专电英国科学家预测,2008年全球将比近几年略微凉快些,但仍然在1850年以来最热的10年之列,全球变暖远未结束。据路透社报道,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的专家指出,2008年将是2000年以来最凉快的一年。2008年全球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全球平均气温(14摄氏度)高0.37摄氏度。专家表示,这一预测结果考虑到了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预计2008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比往年更强大,这将有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预测同时也考虑到了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量变化和洋流自然变化对全球气温的影响。但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菲尔·琼斯指出,预测2008年将比之前的7年更凉快“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已经离我们远去”。他说:“重要的是全球变暖的速度——2001年至2007年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44摄氏度,也比1991年至200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21摄氏度。”拉尼娜现象和与之相反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有很大影响。拉尼娜现象会使海洋表面温度降低约0.5摄氏度,厄尔尼诺现象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当前的拉尼娜现象是自2000年以来强度最大的。这意味着它对2008年全球气温的影响会大于2007年[30]。
  面对英国科学家的三次修正,温室效应独霸全球变化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面临“潮汐调温效应”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的挑战[24,31]。
四、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四次修正
    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趋缓,这一预测报告刊登在最近出版的英国《自然》科学杂志上。这两家研究所首次对未来10年的全球短期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作出预测,这项预测特意结合了全球海洋洋流规律的变化,根据对洋流的观测和海平面温度数据模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变暖的趋势在未来10年将会减弱。但报告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气候会变冷,只是气候变暖的速度会减缓。报告作者特意解释说,不能把该预测报告理解为因人类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并没有那么糟糕,它是想说明,气候变化从长远来说存在波动性,未来10年气温增加的幅度可能比较小[32]。
    全球气候变暖将开始“中场休息”,时间大约是10年。这是全球首个十年期气候预报。德国研究小组声称,全球平均气温与正常水平相比仍将会持续偏高,但21世纪头7年所呈现出的气温不再进一步升高的势头,很可能还将再持续10年。德国研究小组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十年期气候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研究小组称,海洋洋流的自然改变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抵消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科学家汤姆警告说,这项预测“非常大胆”。即使没有全球变暖,十年期的气候变化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举例来说,这种变化被认为可能会导致飓风季里飓风密度的升高或降低,又或者是长期干旱的重复发生。研究者说,仅此就使得这一十年期的气候预报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由于与百年期的气候预测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计算机模型,因此相对后者,十年期这种更短期的预测更加现实。这一建立气候模型的最新努力来自于德国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和汉堡的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但他们在其全球模型中所使用的是一种相对非传统的方法。但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十年期的气候预测,大气的变化显得过于迅速而没有多大用处。德国研究小组则希望利用变化速度更慢而规模更大的洋流模型以及它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来取代。研究小组发现,在引入海洋温度测量后,这一模型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力显著的提升。结果是:在未来十年,欧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表面温度将会出现轻微的下降。同时,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洋温度将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总体上,这将导致一段时期全球平均气温的相对稳定[33]。
    去年,英国哈德利中心气候预测和研究小组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十年期气候初步预测。除了所谓未来自然条件“难以预测的变化”和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阳光浮尘等,这个小组将海洋和大气条件综合作为了他们研究的基础。而他们最终的预测是:自然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将抵消全球变暖,虽然他们同时也预计气候将会持续变暖。至少在2009年之后的5年里,有可能打破目前最热年份的记录[33]。
    这两个小组都承认,这样的模型要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举例,研究者希望能够获得5000米深处的海洋温度测量。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谈论这些预测有多大用处还为时过早[33]。
    在英国科学家预测2007年为气候最暖年失败后,先后三次对气候变暖作了修正,承认自然力抑制了全球变暖[23,24]。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和马普气象学研究所最近发表报告再次承认了气候变化的波动性。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初的冰雪冻灾难以用全球变暖来解释。
    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AWI)4月21日发布消息,该所的极地之星号科考船在为期10周的南极科考中发现,南极海底深处的海水在经历多年变暖后开始转冷。这一发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系统评估有重要意义。
    在德国科考船发布这一消息的同时,由卫星拍摄的图片也显示,南极的冰层区域有扩大的趋势,这是气候变化的新征兆或是偶然现象,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由58名科考成员组成的德国极地之星号科考船,对南极洋流的水温及海水含盐量等数据进行了为期10周的考察。科考船负责人埃伯哈德•法巴赫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类似的考察一直确认南极海底的水温在变暖,但这次却发现了转折的趋势。”科学家测得的变冷幅度仅为百分之一摄氏度,但对于极地海洋来说已经很明显了。在南极,海洋的上层温度约为2摄氏度,海底下层约为零下1摄氏度,即海洋上面似乎还维持较暖温度,而海底深处已趋于冷冻。法巴赫对这一现象也表示惊讶。科学家认为,南极的变化有可能与北极不同,详细的变化还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确认。德国AWI目前与18个国际南极考察站合作,共有65套观测装置,能够对极地冰层下的各种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法巴赫表示,将对南极海洋对地球气候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他称,南极水温转冷的趋势可能是全球海洋温度变化的一部分,将势必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重要作用[34]。
    南极海底深处的海水在经历多年变暖后开始转冷,南极的冰层区域有扩大的趋势。这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南极海冰增加、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南极海冰减少的一般规律。根据德雷克海峡海冰气候开关效应,海冰增加将增强拉尼娜事件的强度[35]。这是气候波动变化的新征兆。
    科学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和脊梁,没有正确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独立的科学研究体系,在国际科学问题政治化和高端科技封锁面前,最后只能成为国外科学大国的附庸。在国外科学大潮中随波逐流,甚至以跟风国外科学观点来标榜自己的正确性,用全球变暖来解释2008年初的冰雪冻灾[36],这种全球变暖直线上升论已经走到了尽头[37,38]。我们早在2004年就指出,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39]。
五、全球持续变暖预测的第五次修正
    在2010年11月29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英国气象局利用9个指标的最新数据告诉人们,全球气温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上升。这9个指标包括海冰与积雪的不断减少、大气湿度的不断加大。英国气象局是全球领先气候研究中心之一。该局资深科学家马特·帕默(Matt Palmer)表示:“从各种指标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世界在升温。除了从陆地与海面上观测到的气温明显升高外,其它观测结果也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相符。”
    但过去十年气温变化的速度,较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有所放缓。“变暖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较以前有了放缓,”气象局气候科学主任维姬·蒲柏(Vicky Pope)坦言。气象局表示,最可能的答案是自然变化——即气候的随机波动,除此之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减弱、正迅速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排放的悬浮颗粒污染物的人为制冷效果,也许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外,蒲柏表示,“我们也许低估了真正的变暖速度。”新分析显示,日趋利用浮标测量的海平面温度,需要向上修正。英国气象局表示,在作出这种修正后,全球气温在过去十年上升了0.08°C至0.16°C,长期变暖趋势是每十年0.16°C。
    目前尚不确定,2010年是否将超越1998年,成为自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目前这两个年份不分伯仲,但最近太平洋出现的具有制冷作用的拉尼娜现象,也许会压低年终的气温。英国气象局科学家于昨日在寒冷的伦敦进行了有关其全球变暖报告的新闻发布会。同时该局负责气象预报的部门预测,英国与西北欧将迎来多年以来最冷的冬至[1]。
    全球气温实测的数据降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即使经过人为订正,全球变暖速度减慢的事实也不能被消除:过去十年气温变化的速度,较上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有所放缓。“变暖趋势仍然存在,但速度较以前有了放缓,”气象局气候科学主任维姬·蒲柏(Vicky Pope)坦言。气象局表示,最可能的答案是自然变化——即气候的随机波动。温室效应无法解释全球变暖速度减慢的最新事实。
六、1998年和1999年全球气温暴起暴落
    1997年4月-1998年6月发生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紧随其后,1998年6月-2000年8月发生了持续两年的最强的拉尼娜事件,1999年气温跌入近10年的低谷。2010年前10个月的高温意味着2011年将跌入近十年气温低谷。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地表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这30年的平均值高0.54℃,名列第一位。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温度14℃高出0.48℃,名列第二位。2003年全球表面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温度高0.45摄氏度,位列第三位。2006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比这30年的平均值高出0.42 ℃,名列第六位。2008年温度比这30年的年均14℃高出0.31℃,名列第十位。全球最热年的排序:1998、2005、2003、2002、2004、2006、2007、2001、2000、2008、1999年。由此可见,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难以恢复到1998年的水平。1998年的暴热和1999年的爆冷值得关注。
   “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和灾害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数值计算表明,潮汐形变、圈层差异旋转和潮汐南北震荡是太平洋冷暖海流南北循环和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原因。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1977-1999年全球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2009年6月-2010年5月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6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2010年与1998年有相同的气象条件。但是,1998年和2010年分别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和冷位相,分别处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和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分别处于8.5级以上地震间歇期和活跃期,2010年成为最热一年的可能性不大。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地球自转、最强潮汐和特大地震都有准四年周期。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8年左右。2004年12月26日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一样相类似,是新一轮特大地震的信号。
    2010年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暖时段,200年周期的冷时段,60年周期的冷时段;1998年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暖时段,200年周期的冷时段,60年周期的暖时段。2010年重复1998年状态的可能性不大,但千年极寒不会发生。
    2010年12月为罕见的一个月的弱潮汐时期,2011年1-5月为强潮汐时期,2010-2011年冬季的潮汐特征是:前冬暖,后冬冷。
    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科学家只是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冷之间争论不休,顽固地为自己的科学观点辩护和寻找证据,忽视了1998年和1999年由暴热转变暴冷的事实和教训。由于与1998年和1999年相似的天文条件和气象条件,2010年末和2011年初由暴热转变为暴冷的可能性值得关注[40,41],英国气象局负责气象预报的部门预测,英国与西北欧将迎来多年以来最冷的冬至[1]。
七、结论
  全球持续变暖的理论刚出茅庐就遇到尴尬,迫于自然力不可抗拒的调整作用,西方科学家连续五次提出修正,承认全球变暖速度变慢。温室效应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唯一原因。媒体为何不深究原因,给公众一个说法,给科学一个公平?
    人类的增温作用掩盖不了自然的调节作用,人类不能控制气候变化[28]。全球气温变化的四大自然周期如下:
    潮汐变化1800年周期:潮汐高潮在公元前398年和53年、公元1425年和1629年、3107年和3452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538年、2337-2540年达到极小值,形成1800年变化周期。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与15-17世纪小冰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除了1500-1800年潮汐长周期外,潮汐中周期为准60年、54-56年、22年、18.6年和11年。特别是54-56年周期(太平洋涛动周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非常明显的作用。
    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200年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
    潮汐变化和拉马德雷现象准60年周期: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强烈,气温变暖;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强烈,气温下降,全球8.5级以上强震频发。
    潮汐变化的18.6年: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和2007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导致1998年全球气温最热的自然原因;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2004年以来的全球8.5级以上强震频发是全球气温波动下降的原因;预计,2014-2016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导致全球气温回升。
    真实和准确是科学的基本原则,西方的科学家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科学观点,是中国的跟风者转变自己的不科学作风的时候了[38]。
    鉴于全球变暖旧模型对近10年气候预测的失误,鉴于“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对近两年“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解释和预测的成功,没有考虑潮汐强度变化和地震海啸等自然因素的全球变暖新模型应该再次改进:仅当该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地震海啸,未来全球气候的准确预测才成为可能。准确预测地震海啸是准确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试金石[20]。郭增建2002年提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在2006年初全球低温和2008年初冰雪冻灾中得到检验。
    曾参予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且与“大陆漂移学说”并肩作战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地质力学”在其发源地消失了踪迹,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的雕像只能在吉林大学水工楼前保持沉默。赢得实践检验的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早已被新闻界遗忘。国家的科学品牌更需要舆论界的保护与发扬,我们必须打响科学“中国制造”的保卫战!
    民众的科学意识,国家的科技潜能,民族的科技素质,国家的世界形象,不仅需要科学家的精心研究,教育家的诲人不倦,而且需要新闻工作者的广泛传播。在新闻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再塑民族灵魂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科技新闻为什么不走出国门[42-44]?
    2004年3月,我在光明观察、光明博客和上海热线绿色论坛相继发表了《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一文[45],经过6年多的检验,变冷趋势已经显现,这个周期为准60年,但1800年周期的全球变暖大背景依然保持。
    准60年周期的气温自然波动正在得到验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3827.html

上一篇:科学家称全球已停止变暖:重温气候变冷预测
下一篇:全球正在变冷:2001年后就没升温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6 吕洪波 许浚远 杨文祥 周少祥 钟炳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