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转:从“伪”到“类”的转变

已有 2634 次阅读 2009-10-21 09: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伪科学, 类科学, 赝科学, 赝科学

从“伪”到“类”的转变

刘兵
 

  刘华杰先生的《中国类科学》一书,在目前众多相关的著作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种。为了明晰起见,这里不妨将其独特之处一一列出,当然这只是评论者本人的看法,绝非标准,与此总结不同者,当然不属于此书的“类”独特之处。
  一、此书作者自身的经历、观点的几次转变,明显地体现在书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坦诚。而这种转变,就对于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确实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只不过我们通常很难在正式出版的著作中见到而已。作者对于自身观点转变的叙述,本身就带给人以重要和启发。其实,一个学者,观点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而发生转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学习科学出身而后再从事对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像刘华杰这样的转变就更是必要的了。那些观点几十年不变的人,或许是不再接受什么新的事物,或是已经停止了思考和研究,否则,没有转变,没有发展,还要学术研究干什么?我经常说这样一种看法,一个学习科学出身而后又从事对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如果没有一种从科学教育带来的“缺省配置”(这个概念也是刘华杰最先提出的)向着人文立场的转变,那他大抵在学术上是没有什么出息的。这样的结果也许激进了一些,但也或许无不道理吧。
  二、此书论述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有久远些的历史,也有很晚近的现状。而且,此书所讨论的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而,作者能够在宽阔的视野中,既有历史的追溯,又不回避现实(讨论现实往往是有风险的!),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事实上,即使是那些仅仅发生在一、二十年前的事件,如今在新的视角下回顾起来,也会给人们带来重要的回忆与启发。
  三、此书不仅仅包含了对相关重要事件的回顾,而且有着大量对于此问题的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的分析。特别是,SSK(也即科学知识社会学)视角在分析中的引入,是以往国内对此类问题研究所极为缺乏的。正是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才看到了此问题的复杂,也才看到那些仅凭着对于传统观念简单化的坚持,是绝不足以看清想透这种复杂的问题的。
  四、此书标题本身,也暗示了作者的一大重要贡献,这就是将传统中普遍使用的“伪”科学概念换成了“类”科学概念。这绝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或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有着深层的理论分析支撑的。这种在核心概念上进行转换的理由,书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这里不必赘述,所需要的只是强调读者应该注意到这个重要的变化。当然,这一概念的变化,也引来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和争议,有善意的讨论,也有恶意的咒骂。不过,一个概念的转变能够引起如此反响,这件事本身也说明了事情的重要。
  五、如果只读此书的前半部分,读者也许会形成某种印象,但当你将全书读完,这个印象又会有极大的变化。作者刘华杰在书中的叙述,恰恰有些像他个人思想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却是极为自然合理的。而且,此书作者最后并未以权威的口吻宣布某种定论,相反,是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复杂的问题。确实,像这种涉及到科学哲学上百年都未曾理想解决的科学划界问题的讨论,人们也不可能期望在一本书中就给棺材钉上最后一棵钉子。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作者的叙事和思想方式所给人们对此问题带来的启发性思考。
  关于中国的“类”科学(或者说传统中所说的“伪”科学),是一个极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话题。在当下的许多学术和非学术(或者应该更宽容地用“类”学术的说法?)讨论中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此书涉及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而,阅读这样一本有特色(这已经是很高的学术成就了,因为我们更常见的多是那些毫无新意的老调)的著作,思考这样一个涉及科学却又与我们生活的社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也就不必在此多费笔墨了吧。

载2005年2月24日《科学时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63953.html

上一篇:董光璧、金吾伦、程炼
下一篇:中国公众科普网还在盗用我的图片,估计达千余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