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在英格兰看鸟 精选

已有 10093 次阅读 2010-3-20 16:5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观鸟, 博物学, 英格兰

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8
 
在英格兰看鸟
刘华杰
 
对于观鸟,我完全是外行,但从研究博物学史的角度,我倒是想着有机会一点一点介入“一阶”的“观鸟”。最近也试着拍鸟,在北大校园拍过虎斑地鸫、灰椋鸟、灰头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等。我对鸟的了解不多,认识的鸟太少了。我的行为只能算偶尔看看鸟,不能算“发烧友”观鸟(birdwatching 或birding)。
2010年初第一次去英国,究竟要带几只镜头?琢磨了好一阵,一开始装上了微距105mm, 标准变焦24-70mm和长焦150-500mm。考虑到太笨重,过了几天,只留下中间一种,另两种又拿出包。临行前,咬咬牙还是把“大炮”(即长焦头)装进行李,没准能用上呢,比如拍拍鸟。代价是,回来时东西太多,必须额外邮寄图书,运费165英镑!
没有预料到的是,在英格兰短短的二十几天,我有机会一次又一次看鸟、拍鸟。我的感受是,在英格兰,想不爱鸟都难。因为书店里有各种鸟类图书,一出门就能看到各种鸟。
我看鸟的地点分别是伦敦的海德公园、伦敦郊外皇家植物园邱园、牛津城外泰晤士小路、汉普郡塞耳彭。海德公园位于大都市内部,但树木、鸟类非常多。这里的动物多数不怕人,小松鼠和白天鹅会主动跟行人要吃的。水平伸出一只手,一群小鸟就会聚过来,以为你要喂它们。这一招我是跟一个小男孩学的。他显然是老手,专门带了多种谷物,不时从袋子里掏出一把,小鸟会直飞到手掌上啄食。我没有麦子、小米等,但包里有许多烤面包片,揉碎了也是不错的鸟食。靠着这种办法,我得以仔细观察青山雀和紫翅椋鸟。前者非常小,机灵得很,移动迅速,用相机跟踪很困难。明明看着它在树枝上,它瞬间飞到手掌上啄走食物并飞走,而我还没转过神。紫翅椋鸟的视力和预测能力颇惊人,很碎的面包碴平抛出去,在落地前,来自几个方向的若干只紫翅椋鸟能实施有效的空中拦截。海德公园中有宽阔的水体,水鸟很多,光潜鸭就拍摄到帆背潜鸭、凤头潜鸭、赤嘴潜鸭、白眼潜鸭。在公园里,我还高清晰地拍摄到了苍鹭、海鸥、红领绿鹦鹉、白骨顶、大山雀。
但看鸟也是有代价的,到伦敦,大英博物馆和西敏寺是必去的地方,但我没时间去了。为了看鸟和植物,20多天内除了学习,我去了三次海德公园,两次邱园,在牛津走了四次泰晤士小路。不算邱园另外还看了两个植物园。
冬季,英格兰雨水很足,泰晤士河上游的各个支流水满外溢,水面上聚集了大量水鸟。我注意到在阴天拍摄飞行中的雁队很合适,英国晴天少,而晴天雁们反而不大起飞。雁飞行时声音较大,因此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调好光圈,特别是速度。经反复试验,速度定在一千分之一秒较好,低了影像会模糊。高了,感光度就得定得更高因而颗粒显得较粗。根据雁翅的声音,预测其飞行空域,为便于锁定目标,焦距要由150mm快速加大到500mm,并随目标平稳转动相机。当然,快门要随时按下,反正不花钱。我没带三角架,即使有,拍飞行的鸟也用不上。在英格兰先后见到欧洲雁、埃及雁和加拿大灰雁。
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邱园,我正在拍金缕梅花,突然一只红胸的小鸟跳到镜头前的枝头,歪着脑袋看我。接着,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在附近的枝头跳来跳去。显然它想引起我的注意,并想与我交流什么,样子十分可爱。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奇特的经历。将照片传回国,我的朋友、鸟类老师、《中国国家地理》的高新宇在邮件中告诉我,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欧亚鸲(Erithacus rubecula),也叫红胸鸲,俗称robin。英国人非常喜爱这种小鸟,称其为“上帝之鸟”,据说1960年英国国民选它为国鸟。后来我想了一想,那只欧亚鸲并非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侵犯了其领地,它凑近我叫几声以示警告。如果是这样,这小鸟的确勇气可嘉。我查了一些资料,并分别听了此鸟唱歌和发出警告的MP3,不幸证实了这一猜测(详见http://www.garden-birds.co.uk/birds/robin.htm)。那天之后,我又三次见到这种鸟。
鸟有什么好看的?2008年《科学时报》一篇文章中说:“拥有120年历史的皇家鸟类保护学会(RSPB),其会员有100多万,而英国人口才6000多万。”100万人?可能吗?每60人中就有一人喜欢看鸟,而且成为会员?英国自雷(John Ray)以来有大批博物学家,其中鸟类看好者不少,但有如此数量吗?核对这些数字很容易,到网站http://www.rspb.org.uk瞧一下就行了。
英国竟有百万人观鸟,人们为什么观鸟?我以前也这样问过自己,三言两语无法回答这个问题。BBC博物学部的莫斯(Stephen Moss)写了一部有趣的书《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A Bird in the Bush: A Social History of Birdwatching, 2004)很好地回答了这类问题。此书共17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一个动名词,再加上一则简要说明,这些动名词很有历史感,真切描述了历史上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observing, believing, understanding, collecting, traveling, protecting, watching, fighting, counting, escaping, learning, driving, flying等等。其中fighting一章不描述人打鸟,而是描述许多士兵在前线战壕中观鸟,他们的记录在英国的鸟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出来。剑桥大学著名学者拉汶(C.E.Raven)、约翰·雷的传记作者,也是鸟类爱好者,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阵地观过鸟。
《丛中鸟》从塞耳彭的怀特(Gilbert White)写起,直接切入现代观鸟活动的起源。艾伦(Grant Allen)说,“要想透彻地理解《塞耳彭自然史》,就应该去一趟塞耳彭。那里你会见一所老房子,临村子的主街而立,安静,不张狂,就是在这里面,怀特做出了他不朽的观察,在平静中,写下了他不朽的信。” 这次真是幸运,我一个人能到依然保持着18世纪风貌的英格兰乡村塞耳彭住上三天。晚上看怀特传记、听温斯洛(Benjamin Whitrow)配乐(鸟的歌唱)朗读《塞耳彭自然史》片断,白天与怀特一样走在山毛榉、榛树、橡树林中听鸟歌唱。遗憾的是,去塞耳彭,我再三宣传,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同道。
莫斯从第二章起按历史顺序描写,从史前时期写到中世纪、现代早期。维多利亚时代写了三章,然后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前与战后各写了一章,当然也写到博物学家疯狂采集鸟类标本的时代。书中交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Edward Grey)和美国总统罗斯福都是热心的观鸟人。罗斯福访问英国时,国事繁忙,但仍然优先安排一整天由格雷陪同罗斯福观鸟,不是在动物园,而是到汉普郡乡下。格雷卸任后,出版过畅销书《鸟的魅力》。
第16章写到女性与观鸟。标题下引了一句:“女人喜欢鸟,而男人喜欢观鸟”。观鸟与保护鸟,女性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前文提到的RSPB就是由中产阶级妇女于1889年创办的。在中国,鸟类学史研究就已经很边缘,观鸟史的研究,根本就不算学问。到户外观鸟,也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人们喜欢在笼中养鸟并清晨遛鸟。直到最近才有类似西方的观鸟活动。
莫斯的好书实在应当翻译过来,我相信终有一天,现代中国人会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欣赏鸟,也会像如今的英国人一样,热衷于观鸟。“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与看鸟有关的科学研究、美学欣赏以及五花八门的体育、社会活动,逐渐演变成由数百万人热衷的更加结构化的一种运动,一种我们今天称之为观鸟的休闲过程。”观鸟人数的多寡,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观鸟”是一种自愿的博物学活动,一种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活动。它与科学有关,而且可以达到相当专业的程度。但据我的经验,最好别把它硬扯到科学研究或“科普”题下。一个人可能不喜欢通常的科学,而喜欢观鸟;而一个叫喊喜欢科学的人,可能压根不知道有观鸟这一项活动。鸟类科学史与鸟类文化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希望有人在这方面做扎实的工作。
在牛津大学的Blackwell书店,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类别的书就占了四个书架,鸟类图书相当齐全。我见到一位年轻人取下一本厚厚的鸟类图册,坐下来用本子抄写一些鸟的名字。过了一会,书店的一位戴眼镜、很胖的清洁工坐下来与他轻声讨论。当然不是禁止小伙子抄写,而是与他讨论有关鸟的事情。半小时后我离开时,俩人还在认真地交流着。真希望在中国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下图:凤头潜鸭
 


下图:红领绿鹦鹉

下图:海鸥

下图:苍鹭

下图:紫翅椋鸟,摄于伦敦



下图:苍鹭 



下图:蓝(青)山雀 



下图:加拿大雁 



下图:红嘴鸥,摄于牛津 



下图:欧洲雁 



下图:红胸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304671.html

上一篇:学习院士的逻辑,现学现用 
下一篇:Google其实很好
收藏 IP: .*| 热度|

10 李侠 武夷山 罗帆 曹聪 吴飞鹏 陈国文 熊李虎 张天翼 左正伟 虞左俊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