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星期天我和几个同学出去玩。先到武汉长江大桥,其桥头古时就是黄鹤楼。我们乘电梯到桥头上,极目远眺,顿有“天高地迥,感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感。真是天地永恒,人生短暂,反而有了一种乐观通达的情绪。
接着到了古琴台。相传子期、伯牙这一对千古知音在此演奏高山流水。到此一游,深感“高山流水知音少,对日临风形影单”。略有一种感伤的情怀。
最后到了归元寺。我让他们先走,我一个人仔细游赏一番。
“归元”两字取自佛教《严楞经》“归元无二路,求真有多门。”从该寺渊源看,可能是禅宗,但正殿上如来、大势至、观自在(俗称观音)“三圣”并举,大概是为了招徕净土宗的香客吧。因为净土宗为文化较低的人所信,其信徒最多。接着我又仔细看了五百罗汉。尽管神态各异,但表情可用“安详”两字概括。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不为物喜,不为己悲,淡然恬静,超然洒脱。
佛殿上有些对联颇有哲理。如藏经阁一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除了下联最后一句外,如不依佛经而依照常意理解“了”“做”“慧”“觉”“自在”,则非常正确。又如大雄宝殿上一联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我把它改成
有志者,师无定师,然后知无师师也
无聊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体现了无定师则常有师和有所不为才大有作为的辩证观点。可惜我对佛教所知甚少,远不如我对道教和基督教的了解,但仍有些感慨。
寺中还有翠微亭。传说是岳飞写“得得寻芳上翠微”的地方。可从汉阳的地方志看,这传说不真实。再说佛寺有岳飞也实在不协调。
在云集阁看了何榕画展。何是一位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老画家。可惜画展中主要是花卉。我对国画的绘画技法所知甚少,故感到无太大意思。但还是有几幅画感受颇深。如一幅“春山”,画面效果如用彩色照相机照远山,但近处有几枝红杏挡了镜头,插入画面;这是以小表大、由近及远的方法,用几枝红杏表现了盎然的春意,体现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了解,看山林大海这类场面容易共鸣,而对于孤立的花草虫鸟则看不出所以然。
回来的途中,我想人的一生真含有某些偶然的因素。我生长在鞍山,已有成井中之蛙的感觉。要是生长在一个穷山沟岂不是更可悲了吗?如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常看看画展、游游公园,会有更高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想到,我平素自以为中西方文明在我身上几乎是平衡的,现在才发现西方文明对我的影响很少的。我想主要是语言问题,通过中译本才了解西方文明,总有些“隔”。因此,我一定下大力气突击英语,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取两者之长。
这个星期天我们集体组织上东湖。我汲取前次教训而决定单独行动。其实人沉醉在自然中,有一种依赖心和安全感,一切可以本来面目出现。但如果有人在身旁,则必须加以遮掩。这是多么不愉快!
东湖的湖面广阔。处处是景,则无异于处处无景。所幸有屈原遗迹(当然是后人重建的),如沧浪亭、行吟阁等,还有屈原半身、全身塑像各一座。其衣裳服饰与《离骚》中的自我描述相同,但神态有些过于平静。我很难设想这样平静的人,最终会下决心投泪罗江。还有纪念屈原的展览馆,我进去看了一番。遗憾的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我对于《楚辞》了解的是最不够的。因此,不过看看而已。
公园中还有鲁迅塑像,依旧是那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孔。我想中国如有一个艺术家创作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那就是巨大的创新。可惜没有什么展览馆,不然我一定去看。我很崇拜鲁迅先生,而其作品也读的不少。
后来我又到武汉大学去玩。很是扫兴,一副破相,没太大意思。
在武汉,虽然几乎天天有雨,但唯独两个星期天没雨。可是天气阴得很,无法拍照。
1983年10月23日
附记:摘自当时书信,原来无标题。正文有删节,但无增加。重新分段。在武汉举世瞩目之时录入贴出,向武汉致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