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人讨论我的生活为何如此充实,我给出的理由是:做计划,善于总结。而往往对方的反应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说我的方法不适宜他。
是一个长者,跟我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对“变化”我有特殊的理解;然则是一个同龄人,经历的世事跟我半斤八两,也谈“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说此人是人云亦云之辈,我也就没有太多心力仔细介绍“做计划”的各种好处——讲了也是白讲,因为这种人不重实践,任何念想都是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行动所得。
而我个人是从实践中体悟到确实“计划赶不上变化”,不过就要看什么样的“变化”了,有些变化在制定计划时多一层思考就能避免,而有时反思计划与变化间的差距,会有很多做人做事的收获;也就是在思考计划与变化的差距时,我自然而然掌握了作总结、每日三省之的习惯。可以这样讲,是因为先有了“做计划”,方有后来的“善于总结”。
以上是个“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过程。
做这样一个比喻:人生就如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做计划,相当于为这只船设计一条航道;而变化,则相当于大海变幻莫测的风雨,暴风雨袭来,航船绝大多数情况会偏离航道;有强烈方向意识的人,也就是会做计划的人,一定会静下心来检测船只在航海中的坐标,分析与之前所设定航道的偏离状况,能够回复到原来航道,即尽量回复,如果不行,则重新设定航道,总之能够有特定方向的航行;而没有方向意识的人,变化来了,将自己的航道迷失,也就懒于分析自己目前的航海坐标,或者分析出自己的航海坐标,又以为原来的航道才是达到目标的唯一航道,认定自己此生无法回复原状时,也懒于做出努力复原或重新设定新航道(担心暴风雨又改变了航道)。
套用王志纲先生的比喻,前者踩到西瓜皮上,刚开始滑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距离,但是会立马停止,即使摔疼了,总之被被西瓜皮带向悬崖的好;后者,就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了。
以上是一种大的“计划”与“变化”的表述。人生计划,美其名曰:理想。有大的计划,也要善于朝着这个目标切割出小的计划于发展目标,这就是短期安排与中期规划。
我有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年度计划一般是一个季度回头看一看,检查自己是否偏离航道,或者实在是有新的无可恢复的变化时,则重新审定自己的年度计划。而月度计划根据年度计划而详细化,周计划因循月度计划而更进一步详细化。有了三种计划,日计划的制定与完成就相对较容易了。
遇到大的变化,大不了重新设定。比如,五月的计划,我是在五一节间制定好的;到了
写日计划时,我一定会看前日的工作状况;写周计划时,也会先反思上周计划的执行状况;写月度计划,会认真反问周计划的执行,也会从每日工作日志中找当时想到而没有执行的想法;总之,为了做计划,对过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变得必然,每天都在锻炼自己的总结、反省能力,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扎实成长的步伐,我哪里又不能找到货真价实的自信呢?
所以,有时我心里在想,一些没有自信的同龄人,就是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机会体悟到总结的妙处,没有总结也就没有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成长的步伐,没有成长的感觉也就以为日子在一日复一日的过而没有收获,没有扎实的让自己的看得见的收获又哪里来的自信的资本呢?所以,个人以为,没有自信之人,多数都是没有计划,或者是没有坚持着将“做计划”成为日常生活的人。
能够习练好在计划中应对好变化,其实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自己风险预估的能力,个人可接受的风险不再是“时空遥远”的风险,而会变成从技术视角和组织视角的风险观。有了较好的风险观,一个知识分子在理想实现过程中,性格缺陷就会不断的被自己改善,于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总之,个人对“计划”与“变化”的体悟,不是来自于他人的书籍,而是货真价实通过实践得来,这让我更加的注意实践的重要;这个过程中,实践积累的经验,正反馈于我的计划制定,应对变化的技巧,让我完全有自信做到“兵来将当,水来土掩”了。最终,我相信,淡定的心态会慢慢被自己贯彻到生命的终止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