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读心-文人的犀利

已有 2086 次阅读 2015-9-15 19:30 |个人分类:On Culture|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心-文人的犀利

读心-文人的犀利

 

 如何定义“文人”?

 这些日子在一个叫做中国诗歌流派的网站和诗人、文人们交流诗歌的学问,那是一个集中了全国不同地域,有着至少六万不同身份,但都对诗歌感兴趣的用户的网络虚拟平台。这个平台活动着诗人和准诗人,我这样的诗歌爱好者可能是极少数,甚或绝非仅有的。

感觉到,在那里活动的朋友多是“文科”出身,理工的极少,可能有一位原先学医,后来做编辑的,一位极有可能是搞数学的海外学者?其他可以确定身份的大部分是文学方面的学人、专家或教授...简言之这些人极少是理工出身。这和“科学网"的客户背景有明确的不同。对比这两个网站客户,一群是文科出身,一群是理工科出身,也因此是对比两类人群“人文”素养的好案例,即可以感受到文科的人文素养和理工科的人文素养之间的同与不同。我知道如果循规蹈矩地“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应该设计一份网络问卷,通过这两个网站参与者对特定问题给出的回应,分析两类人的“人文素养”之异同。但这样做是没有时间的,这里只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可能的最终导向是给出那类人更有“文化”这样接近情绪化的判断,而这很有可能会得罪某些人。

 

文人、人文与文化

 

什么是文人?什么又是“人文”?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 通俗地理解,上过学的,搞文字工作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文人”,呵呵,我很早就知道有个“文人”这个词,家父曾经告诉我说,我老家的房子曾经被风水先生断言是出“文人”的地方,当时看父亲的样子似乎还满是高兴的样子,后来这处宅子归到我兄弟的名下,果不其然,人家的儿子一路走钢丝般地进了重点学校,这本来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这位“富家公子”绝对是位“纨绔子弟”(说实话,他能进入重点学校很是让我感到惊讶!),所以,当我接到我弟弟报喜的消息的时候,我很快就想到了父亲曾对我说过的“阳宅出文人”的这码子事!因为据风水先生讲,那个宅子是“龟地”...呵呵...

   讲了个故事,现在打住,看看究竟什么是“文人”,什么是“人文”,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这些烂芝麻碎谷子的事情。

我的理解,所谓“文人”广义就是指“知识分子”,世俗的语义是指“受过教育,识文断字,能写实用文或文学作品,或能够以文字或知识谋生糊口的人。我这里的”文人“特指完全出身”文科“教育的知识分子,更具体讲就是从事文学创作,通过文字阐释、探究艺术的真善美的一类人;理工出身的人,具有文学艺术财富的可以归为”文人“,其他的应该归类为”工匠、技人“,不应该被列为”文人"之列。

 什么是“人文”?

 

华夏文明之“人文”据说最早见于《周易》六十四卦之“贲(bì)”卦。意思是“文明以止,人文也。”,特指"修饰"。通过“修饰”使得人们获得“美感”,故也被描述为“美在其中”。泛泛而论,“人文”和人类的“文化”现象应该具有同指属性。概言之,所谓“人文”就是表征一个社会的"文化现象"。

据不完全考证,当今对于“文化”(Culture)的定义种类甚多,不下250种。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和人类活动都可以有相应的“文化”。而其中最有可能应该居于“核心”位置的应该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和“法律”,以及紧密依附它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这对应着“humanity"这个概念,包括以下近似的属性:热心(compassion)、兄弟般的爱(brotherly love)、乡情( fellow feeling)、人道关怀( humaneness)、友善( kindness)、好心(kind-heartedness)、替人着想( consideration)、善解人意( understanding)、同情心(sympathy)、忍耐( tolerance)、优点(goodness)、好心( good-heartedness)、 gentleness、 leniency、 mercy、 mercifulness、 pity、 tenderness、 benevolence、 charity、 generosity以及 magnanimity等等

 

科学文化与人文艺术

 

我曾经尝试写了一本叫做《聪明的世界》的一本闲书,想讨论东西方文明的历程,由于这样的书在中文世界里没有销路,所以不得不停止了写作。之后很长世间就不再想这类涉嫌瞎耽误功夫的事情了。在接下来长达十年多的时间里,只写过三篇杂文闲论《老子的道德》

老子的道德.pd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217624.html)和《科学与人文》

科学与艺术.pd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266124.htm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8980&do=blog&id=86168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921023.html

上一篇:八年五总理,焦躁的澳大利亚
下一篇:在学术界中文不值钱
收藏 IP: 203.51.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