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正本清源:我们以何种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已有 5734 次阅读 2009-10-21 21:4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些天和张月红老师就学术出版问题交流过,月老师是Learned Publishing的编委,我对这本刊不是很熟悉,但想来是有关出版制度的,她激励我把给她说的写一篇长文章。说实话,我一直不敢应答,她是有关出版制度国际刊物的编委,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图书馆馆员,很怕写不好,辜负了她。但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正是国内学术出版制度嬗变的时候,而且,近来在国际刊物上和国内刊物上发表了些文章,尤其可贵的经历是一篇文章被一本国际刊物出版的中国特刊所录用,和编辑来往交流,让我有幸体验了中国学术刊物是如何向国际出版制度嬗变的,也不想辜负这种经历,所以,还是决定把我的思考写下来,一孔之见而已,若能引起大家的深思,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通过此文,让大家思索,知识经济形态下,我们如何还原知识的本位问题,则心满意足了。

前些天在南京大学参加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5届科研绩效评价国际研讨会,除了一些科学计量学的学者,会议也聚集了很多人文期刊的主编,大家多少有些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期刊主编参会啊,好像和他们并不相关啊。但一个期刊主编的发言一语道破天机:原本来期刊是为科研工作服务的,而评价又是为期刊服务的,但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评价是期刊的老爷,而期刊又是科研工作的老爷……(此话确实是一个期刊主编所说,参会者都可以证明)想想看,老爷要召开会议,仆人敢不从命?还不趁机来领会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彻到骨髓?以期在老爷分配财产时分得一杯羹?

这就是我国目前出版制度的怪圈,尽管不乏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个问题,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对我们社会制度的戕害,这种戕害使科学彻彻底底地沦落到社会的仆从的地位,科学永远不能发挥其引领的作用,最终不仅妨碍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国家在知识经济社会落后于他国,更使我们这个社会畸形发展,真正创造财富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并最终妨碍我们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健康的、理性的和进取的社会。

在中国,期刊出版对科研工作的老爷地位是不证自明的,比方科学网编辑部在答答王志明先生的问题“国外出版商给了科学网多少钱?”时说:在至于王志明先生提及的国内科技出版单位“进驻”科学网的问题,我们去年早些时候曾和数家国内出版单位主动联系,希望他们提供科教类网民感兴趣的信息,科学网“免费”发布。结果,我们没有收到任何的积极反馈,有的甚至提出科学网需要向他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因为他们的信息很有用。这与国际出版商积极的合作需求恰恰相反。老爷的颐指气使已经昭然若揭,老爷怎么可能给仆人穿袜提鞋(提携!)?诸不知没有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他们没有任何信息可以提供,没有科研工作者产生的信息需求,他们提供的信息没有任何用途!

然而,中国的科技期刊就形成这么一个怪圈,他们似乎不关心科学本身的发展特色,科学发展不是期刊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是发表文章后面的利益才是期刊发展的驱动力量!我发表你的文章,你可以申请基金,可以评职称,而没有这一点,你就永远也发展不起来,靠这种制衡而取得类似老爷的社会地位,而不是靠推动科技发展来取得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发展的特征了。

而这种制度下生产的期刊质量,却不敢恭维。前一段时间有个国外的读者向我咨询一篇文章,说是从文摘上看,作者似乎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问我能不能帮他把这一概念解释一下。因为这个刊物专业内前五。能引起国外读者的注意,我由衷地替这本刊物骄傲。结果费了好半天劲把这篇文章找出来,刚读两行,就发现把一个基本概念弄错了,然后,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作者又作了修正,还把这个修正作为创新点……让我哭笑不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给我这位国外读者介绍。

老爷的地位,老爷的态度,做出的东西却连仆人都不如。期刊是科研成果进入社会、进入科研交流系统的最后关口,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还左右着科研的发展方向,可谓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社会使命不可谓不重大,却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发挥自己的职责……这样下去,必将遭遇历史的唾弃,丢失自己的社会地位,诚如封建社会里那里被呼为老爷的人在现代社会已经了无踪迹一样。

中国期刊对科研、对科研工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这是中国期刊发展的瓶颈!我想不是牛人,我们都有被拒稿的经历,能给出拒稿理由的中国刊物有几家?有个朋友最近给我发来一篇近作,文后他说他很感激朋友在他备受语焉不详的拒稿打击时给与的鼓励和支持。我心想你不错了,能得到语焉不详的拒稿说明,我的稿件若被国内的刊物拒稿时,基本只有两个字:退稿!还附有一个说明,因为编辑人力有限,不能一一说明退稿理由!只有审判权,而没有审判依据,编辑只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喜好来裁决文章的录用与否了,就如同官僚,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利,就只能走向腐败了。

所幸,我们看到国内期刊界的有识之士还有一些专业学界和业界和学界人士正在积极地转化这种局面,把国际上的一些期刊经营理念引入期刊经营中来。我所知道的从期刊业界内部推动有张月红老师所在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是和Springer联合经营的,已经被SCI收录。而学界的有由程焕文老师所推动的Emerald所出版的library management China,是由活跃在图书馆学界和业界人士组织的一次活动,从2008年开始,每年只出一期,每期只登6-7篇文章,并通过匿名评审从来稿中选出,再选本刊上所发表6-7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一并出版。笔者有一篇文章被LMC2009所录用,匿名评审的意见我附录于后,大家可以看到编辑,匿名专家和作者如何就图书馆纸本期刊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应用这一小却实际存在的问题交流意见建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编读之间的往来,都是由程焕文老师和英文主编Mr. Steve O Connor亲自和作者交换意见。记得定稿发给老师后,觉得还有东西要补充,就问老师还能不能补充,老师说你的文章你做主,你可以加任何你愿意加的东西,对作者的尊重可见一斑。

以科研问题为主线,以推动科研成果也就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为主导,以科研问题中的逻辑关系为审判录用标准,对科技成果有起码的判断力,是期刊的历史使命使然,也是期刊发展最基本的条件。首先理解作者也就是科研工作者所阐述的问题,所论述的角度,论述的逻辑关系,本文理论进展和相关的平行理论的进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给出正确的审稿意见!达到这个层次才不至于在拒稿时毫无辞藻可措!期刊出版若不深入到科研活动中去,期刊本身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家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是源、是本!那么,科研活动和科研人员所进行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出版部门!把持了文章的录用权,却不能很好的组织文章中所包含的逻辑关系的讨论,只凭自己的喜好和各种关系来定发表与否,终将把自己送进坟墓!

问题并不是改个期刊审稿制度就能解决的,说到底,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我们总是以物质利益的分配来驱动各种社会活动。而不是社会或者科学发展本身的规律来组织各项社会活动。我们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知识的生产和交流中所蕴藏的规律应该是我们组织各项社会活动、分配社会资源的主导,但至今知识生产还是物质生产的附庸,其价值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还没有取得其应有的主导地位!这种关系不屑说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写两篇文章有什么了不起,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了没有?一个朋友曾这么问过我,她的问题让我思索了很长时间。那么知识生产,你创造价值吗?你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吗?类似的问题,不仅没有文化的人在问,一个在SCI上发表了20多篇的数学博士,也经常反思自己劳动的价值。

近来在看高锟的自传,印象最深的是高锟化了三年时间,逻辑严密地论证了一个可能性!三年的时间,八页的论文,一个可能!但怎样鼓励着人们去探索,又怎么样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其价值如何衡量?知识生产是否创造价值,是否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还需要探讨吗?

问题是科学探索并不总是面对辉煌的成果,在众多的可能性当中,是更多的不可能,连高锟都说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使玻璃变得更透明的办法,这个想法该扔进历史的故纸堆里了(不是原话,但意思如此。)科研生产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包含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这个社会如何承担这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探索劳动该以何种方式被社会所承认?而如果不承担这种不确定性,不支持不确定性的探索劳动,无疑就无法全力支持知识生产!我们就没有做好迎接知识经济的准备!而目前,我国对知识生产者的劳动支付报酬的方式主要是SCI发文奖励,这种奖励方式是对我们科学劳动的一种承认方式,我们且不说这种承认方式是否真正体现了我们的劳动价值,仅就这种承认方式来说,就有失偏颇。SCI发文是我们科学知识生产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过程即可能成功,但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科学规律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认知的,成功是累累的失败积累起来那么一点点经验,所以,我们要向知识经济过度,社会必须要给包含失败可能的科研活动一个岗位,如高锟提出了一个可能性,公司就围绕这种可能性组织一系列活动,让他探索这种可能能否变为现实!而后来又专设科学行政总裁这一职位,专门探索技术发展还有什么可能性!

我们这个社会能有这种气度吗?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而言,我们这个社会是否给知识生产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工资酬金里有多少属于科研活动的?多少属于不确定性的探索劳动的?博士是最佳的学习探索机会,多少博士论文改变了世界?水的电解是narrowly通过的博士论文,google的理念来自创始人的博士论文,高锟1965年获得博士,66年发表了他那篇历史性的论文。而我们的博士不得不到处兼职以求糊口,还有多少心思用于没有付酬的不确定性的科研活动?我们的博士不得不向妻儿父母讨要一点生活费用,而国外的博士对不确定性的探索活动所得的报酬已经养得起陪读的妻和子了……他们的课题经费里专门有人力这一块,而我们的课题经费里只有劳务费用!他们的课题设置了博士岗位,吸引了大量中华优秀儿女去专注于不确定性的研究工作,我们的博士却只是个学生……他们为科研活动设置了岗位,为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好了准备,我们做好了吗?

是,我们有专门的科研部门,中科院就是。但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这还远远不够。科研要渗透进整个社会的各个职能部门,也就是说各个职能部门都应该设置科研部门,去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而不设置这样的岗位,一些良好的做法能否坚持下去,比方程焕文老师一年组织6-7篇文章的审稿是可能的,大家友情赞助了,但推及整个学术出版系统,还可能吗?在行政事务和日常事务远远比科研重要的社会里,您有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来关注未来的发展?

这篇博文我从7月份开始写,一直放在桌面上,有空就写一点,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月老师说她喜欢真实客观有思考的文章,这是受她启发而写的文章,其间确实经过沉重的思索,希望没有辜负她。也希望她能喜欢。完成了这篇博文,我不得不休博半年,全神贯注去准备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这里给喜欢我的朋友道个别,也给众位博主道个别。但我还是会继续关注大家的博文,祝大家写出越来越精彩的博文。

附两则国内专家所给出的建设性的审稿意见。 

 

所评文章参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159

reviewer's commons 1 ,      reviewer's commons 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264093.html

上一篇:用洁尔阴洗洗脸
下一篇:与李维老师商榷:
收藏 IP: .*| 热度|

19 武夷山 赵星 蒋新正 苏青 李小文 陈儒军 陈绥阳 朱志敏 吴飞鹏 周春雷 刘立 黄建海 苗元华 柳东阳 卢洪健 王立 唐常杰 jiahuiyin tulipheroine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