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汪品先院士说他会配合我做文理会聚方面的研究 精选

已有 9218 次阅读 2017-4-10 15: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终于带着两个学生去听汪院士的《科学,文化与海洋》的系列讲座。

我坐在第一排中间,坐在我旁边的,是铁路设计院的一个领导,50多岁,第二次来了,说是没有吃饭,下了班匆匆忙忙就赶了过来。第一排,还有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人,来听讲座。我后面坐着几个小学生,8-9岁的样子,旁边,有妈妈或者是老师模样的人看管着着他们。回望过去,整个阶梯教室里每个高高的椅背上面,都露出一个个头颅来。

6:30分,汪院士稳健地跨上讲台,简短的介绍后,就开始讲解,一口气讲了近两个小时。整个讲座一气呵成,语气连贯,逻辑通畅,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务,都被他以独到的眼光,发觉了其间内在的更深层次的逻辑联系,把松散的社会现象,以历史的逻辑思维来推理,恢弘地整理出社会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科学力量,挖掘出来自我们民族根部的渊源,以使我们彻底地认识我们自己,也使我们思索,中华民族,在这样的一个潮流中,该如何走向未来,我们自己又能有些什么作为?

对院士,我一直觉得很神秘,不知道他们的脑海里藏着什么力量,能发现那些我们平常人看不出来的东西。2002年,作为上海大学的新生,我聆听过90岁的钱伟长校长对我们新生的寄语。那时候,钱老说话已经不很连贯了,大家都很担心他是否能否坚持着把报告做完。但校长兴致很高,讲得很长,后来,大家顾及他的健康,还是打断他……说实话,我当时没有听懂,直到后来看校报,才明白钱校长话语间的逻辑及其对我们的期望。所以,当学校报到说 八旬院士主动请缨为全校学子开人文素养课 ,我曾很担心,这群年轻的学子,是否有耐心深入到老者的思维深处,理解院士的苦心。我很怕汪院士的话语,并不能吸引学生。这种全校性的公选课对学生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力,而致使大多数学生都旷课缺席,适得其反,并不能真正促进文理交融。

但汪院士语言间的逻辑力量无与伦比!如我这样,从大学时代就没有认真听过一节课的人,在近50岁的时候,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100多分钟,紧紧随着先生的思维,一点都没有走神!难怪已经到第三次课,学生不但没有逃离,还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

在同济大学这么一所工科院校,一门由院士主讲的旨在文理之间架桥的课程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不能不说有着深刻的原因。我做文理交融方面的研究已经三年了。我做此项研究,出发点其实很自私,只是因为在同济这样的工科院校,在文理之间的学科做研究,一直备受歧视,从学校的政策层面,我们得不到重视,反而一直受到压制。尤其是同济理工科的科研成果,一直有奖励,而我做出任何成果,不但没有奖励,连起码的肯定都得不到,甚至提着猪头都找不到庙门,连个归属地都没有,所以,一直想用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提醒学校文理交融的重要性,期望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给如我这样的研究者一席生存之地。

所以,看到汪院士致学生的邀请信里说,“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产生了断层,客观上的后果是两败俱伤。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老师在课堂的演讲,和学生在网上的讨论,激发起热情和火花,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感觉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一直感到很兴奋,很期待乘着汪先生的东风,实现自己的诉求。

所以,在上完课,我拿着我今年的自然科学基金本子,和汪院士聊了聊我的研究思路和科研理想,说我期望用他这门课做个案例,研究一下同济大学这样的理工科院校里开展文理交融的路径,汪院士说他愿意配合我做这项研究!

同济大学对汪院士开设这门课也非常重视,在主页上开设了汪品先院士“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专栏。(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5-newsid-53978-t-show.html),定期更新,有院士主讲内容概括,有媒体报道,还有学生反馈……问题是这座桥梁架起后,如何维护呢?桥上又会有什么来通过呢?一桥飞架南北,并不能使所有的天堑都变成通途,那么,其他地方的天堑又该如何沟通?

去年年底,我试图用科学计量学的手段,给学校提出构架文理天堑的桥梁路径,发现科史哲可以在文理之间构架一座大跨度的桥梁,后来邀请吴国盛老师、袁江洋老师和刘立老师来看看我的发现有没有逻辑上的疏漏之处。吴国盛老师的发言恰好佐证了我的结论,听到吴国盛老师谈科史哲产生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抱负,感到上帝埋藏的一个小秘密,让我不经意间发现了似的,有一种欣喜。

今年寒假,同济大学召开干部大会部署2017年工作,“完善一流大学建设行动方案,加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是今年要做的五项工作之一。无疑,科学计量学是能够给学科发展顶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但同济大学科学计量学研究力量太弱小,同济大学会把此项工作委托给什么人来做呢?是不是最终几个领导拍拍脑袋,就把这个问题确定下来呢??同济大学能否给科学计量学一个机会,让我们这个学科展现一下我们的力量?

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6-newsid-53781-t-show.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1047955.html

上一篇:汪品先的空间
下一篇:类目
收藏 IP: 222.66.178.*| 热度|

24 王启云 史晓雷 周浙昆 武夷山 牛文鑫 杨正瓴 陈楷翰 王冬勇 强涛 刘立 檀成龙 黄永义 王伟 陈冬生 杜建 罗春元 黄育和 余文 沈海军 苏德辰 孟永涛 xlsd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