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口琴识谱,是在老昭中的事了。1966年春,昭觉中学全校都搬迁到了新校址。就是现在的昭觉中学所在地,是为新昭中。
才搬到新昭中时,学生宿舍尚未建成,学生们都住在教学楼里。记得我们班的男生宿舍是在一间大教室里,四面都靠墙安放了上下铺的两层床,中间也安放了床的。
一直到了当年夏天,学生宿舍才建好,我们才陆续搬进宿舍楼。
随后是文革。学生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出现各种派别。同一派别的,当然要住在一起了。于是,宿舍楼里各个学生寝室的住户,不断地有所更换交替。
在那段时期,我有幸与初66级的G同学,同住一间宿舍。
G同学比我们低一个年级,是初三的。他个头不高,但读书成绩极好,是班上前几名。直到与他同住一间寝室后,才知道他喜爱音乐,唱歌声音不错,而且能弹脚踏风琴。
当时正是文革期间,学校无人管理。我们把学校的一架教学脚踏风琴,搬到寝室里面。G同学就有了用武之地了:经常坐在风琴前面,两脚踩动踏板,两手在键盘上翻飞,琴键的跳动,化为各种美妙的乐曲。有时,则一边弹奏,一边口唱练音;兴趣来时还可以随着琴声高歌一曲,自评“差点到了嗨C”。在毫无音乐基础、不知嗨C为何物的我等看来,是有点音乐大师的味道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我等与大师住在一起,自然要受到大师的熏陶呀!于是乎,我也对弹风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脚踏风琴,是一种外形类似立式钢琴,通过脚下的大踏板送风,配合双手键盘弹奏的一种乐器。双脚轮流踩踏下面的踏板,就鼓风进入风道。如果不弹奏,则整个风道是密闭的;当手指按下某琴键后,该键对应的音管的管塞打开,气流通过,使音管里的簧片发生振动,则发出一个乐音。不同的簧片,就发出不同的乐音。双脚轮流踏板,两手手指有规律地按键,就有乐曲声流出来了。
在G同学的指导下,我逐渐认识了风琴的键盘,知道了键盘上最简单的C调(全是白键)和F调(只有一个黑键)的琴键排列,并伴之以大量的“乱弹琴”。海量“乱弹琴”的实践,使我逐渐体会到左右手应该有所分工:右手应该弹出乐曲的主旋律,追求手指的灵活;左手则主要是弹出相差八度的低音(和弦知识是以后才学到的),打出节拍、节奏。两手配合,就是主旋律和节拍的配合。如果配合得协调,就可以弹出一些简单的歌曲了。
当时我们使用的脚踏风琴,现在已经记不清是多少键的了,可能有五、六个音阶,五、六十个琴键吧?尽管是教学风琴,音色差些,但是音是准的,踏板、风箱是好的。这就够了!我们用它弹出了多少歌曲,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
在风琴上,从单手(右手)弹奏入门,我进一步了解音阶和和弦等基本知识,熟悉不同调的琴键排列,边识谱边在琴上练习右手手指弹琴的灵活,并且尝试用左手弹出三度、五度、八度和弦,作为右手主旋律的节拍,初步学会了左右手的配合弹奏。这奠定了我以后学习手风琴、钢琴的弹奏基础技能!
有了脚踏风琴,我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感觉和认识,识谱、视唱也在提高。其结果,是萌发出印刷一册歌本的想法。这个想法,最终由Q、C同学和我,选择了一百多首歌曲,在钢板上刻写了一百多张蜡纸;在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下,油印、装订了100多本歌本,取名为《井冈山歌声》。这个歌本,算是这段时间里面,我与脚踏风琴、音乐的缘分造就的结果。
现在,这个歌本,竟然成了我手中仅存的几件中学学生生活纪念物之一。
离开昭觉中学以后,我与脚踏风琴的缘分,还有两次。
一次是1972年10-12月,我从知青跳出农门,在昭觉的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文革”中改名为凉山共产主义大学)短训班的三个月短训期间。短训班一共有六七十位同学,是被作为小学教师来培训的。每天上的课都是早已弄懂的小学课程,实在使我不感兴趣,所以常常逃课,出校去玩。但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毕竟还是在学校里面的啊,在校内怎么玩呢?好在有的教室里放有脚踏风琴,大概是上音乐课时用的。于是,趁教室里没有上课时,进去弹琴,自弹自乐,一弹就是个把钟头。教室里的脚踏风琴,也是我短训期间的好伙伴。
第二次,是1975-1976年间,我在普格坪塘小学当老师时,学校正好有一架脚踏风琴。我用那架风琴,给学生上过音乐课,给学生的舞蹈表演做过伴奏。当然,也给我自己解过不少闷。有一次,一个琴键出了问题。我大胆地把风琴拆开,发现是那个琴键的簧片出现裂纹,发音就不准了。这个问题,我就无法修理了,只得再装回去。但是,在脚踏风琴的每个琴键下面,都有根小木棍支撑着,而每根木棍的长度是不同的。由于在拆开时,不知道要把木棍按原来的顺序,一一放好,在装琴时才能够还原的。结果,木棍弄混后,重装好的风琴键盘,琴键有高有低,整个键盘就起伏不平了。所以,这次拆装风琴,又一次证明了我的动手能力是很差的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