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年前的今天,1987-6-4,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召开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会。地理系1984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区域地貌方向有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我是其中一位。
一年前,1986年上半年,毕业论文题目确定后,经过收集资料、野外实地考察,在当年年底写出了论文初稿。初稿送交导师审阅后,依据导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做了修改、补充,在1987年2月写出了修改稿。导师再次审阅后,同意付印。所以,论文封面上的日期是1987年2月。
那时没有电脑,论文全文是用钢笔书写在400字一页的稿笺纸上面。论文中的插图附表,则是另纸绘制或复印的,在文字稿的图表相应处,则画出相应大小的方框予以表示。在方框里面,写上该图表的编号和图题、表题,如表1-2或图3-1。论文中的插图,自己绘制的,须绘在透明的硫酸纸上,然后复印;引用他人的图件,多是由原图复印的。论文中的表格,则交由打字员安排在打字蜡纸的合适位置。
我的论文完稿后,就是厚厚的一叠文稿。把那叠右下角编写了页码的稿纸,交给打字员,用打字机打在打字蜡纸上。作者自己要对打字蜡纸做校对(一般是两次校对)。然后,才交付印刷,油印、装订成为一本本文本。最后,把复印的图表,按图表号一张张地粘贴在文本中预留的图表位置上。这样,才算完成了送交答辩的学位论文。
我的学位论文,还附了一张彩色的地貌图图片。
按照要求,当时的硕士学位论文,要送交答辩,学校要留档保存,还要送交国家图书馆交流。所以,毕业论文打印、装订后,在学校规定的日期内,按照学校规定的上交份数,交到研究生科(那时,全校的研究生不到百人,由学校科研处下设的研究生科管理)。送交答辩的论文,是由研究生科的老师,按照学校批准的答辩委员会名单,把我们的送审论文寄给各位委员。寄出论文的时间,通常是在答辩会前的一个月左右。这样,可以使答辩委员有较为宽松的时间来审阅论文。
那时的答辩,是没有预审环节的。论文寄出后,就要准备答辩了。
现在已经记不清当初是如何准备答辩的了。当时,尚没有使用电脑,也就没有PPT。似乎连幻灯片也没有制作。基本上就是口头陈述的。
我们的答辩委员会由五位老先生组成: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当时,地理所尚未与综考会合并)的罗来兴先生,陕西师范大学的齐矗华先生,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的丁锡祉先生,以及西南师范学院的王钟山先生和穆桂春先生。当时,还没有指导老师在答辩时要回避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规定,所以,我们的三位指导老师都是答辩委员。
六月初,答辩老师陆续从北京、西安和成都来到北碚。罗来兴先生是从北京飞来重庆的。那时,重庆的机场还在白市驿的老机场,离北碚有几十公里。地理系向学校车队要了一辆小车,去机场接罗先生到学校。西安的齐先生和成都的丁先生,可能是坐火车来北碚的。
六月初的重庆天气,最高气温在30°C左右。温度不是很高,但是湿度很大,身上出的汗,不能蒸发,身上老是黏糊糊的,感觉很闷。
六月四日,是我们四人的硕士论文答辩日。答辩会场是在五教楼的一间教室里。
答辩会由地理系主任宣布开始。首先介绍了答辩委员会成员,说明了此次答辩的内容:四位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然后,主持选举出答辩委员会主席,便将答辩会的主持工作,交给了答辩委员会主席——罗来兴先生。
随后,罗先生宣布了答辩程序:先由答辩者做论文陈述,限时多少(记不清了)。然后是答辩委员提问,答辩者做答辩。而后,我们四人,按照排序,开始陈述、答辩。
是谁最先上台答辩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我是如何做论文陈述的,也记不清楚了。几位先生提出的问题,现在只记得齐先生的提问:攀西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的分期,与邻近的云南玉龙雪山冰期的分期对比。
我们四人都陈述、答问后,答辩委员会闭门讨论,对论文做出决议。我们在会场外面等候。而后,再通知答辩者进入会场,宣读答辩委员会关于论文的四份决议。在论文决议中,答辩委员会概述了申请者三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对学位论文做出了科学评价,做出了论文通过答辩的决定,并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最后,先生们对四位学位申请者的论文通过答辩,表示祝贺。
答辩委员会通过我们四人的论文后,6月,学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决定硕士学位的是否授予。7月初,我领到了我的硕士学位证书。
现在,找出保存的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证书,再次翻阅了我写的155页的文字,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情景,百感交集!
感谢为我的学位论文付出劳动的各位老先生们!
感谢在三年读研期间为我们悉心指导的导师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