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尴尬的科研合作 精选

已有 10141 次阅读 2011-6-26 19:13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合作, 科研生态

 读嵇少丞先生《怎样为人师?》(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58664&from=space),“人们往往也注意到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很少帮助别人。例如,在地质学界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位学者在某山的某处采到新的岩石、矿物、化石或观察到新地质构造现象,其他学者知道后也想实地考察和采样,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进一步做些工作。当你问这位学者采样地点时,他却拒绝不告诉你,哪怕原先你以为你们是认识20年的朋友。”,“其实,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是互补的,是有利于科学深入研究的。拒绝告之其他学者论文结果具体的采样地点,这不利于同事之间的友好合作,也不利自己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被同行承认,甚至还有可能被人怀疑弄虚作假,否则你为什么不可以将你自己做过工作的部分岩石标本借给别人继续研究呢?除非你想掩饰什么你作过假的东西? 我和国外许多学者对此就不理解,让别人继续研究你已经做过部分工作的岩石样本,有利于你自己的成果的传播和工作被承认,何乐不为?举例说,若你在某种正常情况下不含金刚石的岩石中发现了金刚石,文章发表后同行难以接受,怀疑金刚石是污染混进去岩石粉末中去的。让其他学者接受自己成果的最佳办法就是让更多人在你采样的地点也采到同样的标本、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后相互验证各自提出其成因模式,有何不好?”。作为一读者,我赞同嵇先生的观点,同时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也颇为感慨。且由此联想到的是科研合作问题,现实中(尤其在我国)科研合作是尴尬的。 
 
    迟菲的科侠小说《武林包工头的诞生与发展》,“科研江湖是由很多帮派组成的,每个帮派都有一个掌门人,有的大一些的帮派还有一到几个副掌门人,掌门人下面有若干个弟子,大多数弟子都是拜师学艺几年学有所成之后,开始下山闯荡江湖,也有的弟子是在这个帮派拜师学上三年之后,又到其他帮派再进修。还有的弟子是学成之后继续留在本帮派,成为执事者,慢慢可以晋升为副掌门人。但因为一个帮派掌门人只有一个,所以要成为掌门人,就只有再自立门户了。还有的弟子是学成之后到其他帮派去成为执事者。”,“由于小罗罗们在一个帮派服役是有年限的,一般三年,多则五六年,所以很多小罗罗们到了年限之后就不想再在江湖上混了,就退出江湖,从事其他行业了。而有一些小罗罗到了年限之后则留在了帮派,成为了左右护法甚至副帮主。等熬到一定年头,有可能能够自立门户,成为新的帮派的帮主,或者当本派帮主金盆洗手时,会让帮派最有实力的人接手。也就是说,江湖人物的晋升是这样的:小罗罗——左右护法——副帮主——帮主——长老——武林盟主。虽然说左右护法比小罗罗生活要好过一些,但是左右护法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小罗罗往往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而左右护法则往往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在这种情况下,连个茅屋都买不起。”。笔者以为,其中这折射了主流“科研合作”之现实,描述了“帮派”间的科研合作,尤其是“帮派”内的科研合作概况。 
 
科研工作需要团队及团队精神 。何谓团队?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由5个重要的要素构成:目标(Purpose) 、人(People) 、团队的定位(Place)、权限(Power) 、计划(Plan) 。高校的团队拥有8个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的信任、一致的承诺、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何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引自:杜宗阳.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精神. http://www.tianshannet.com.cn/content/2006-12/07/content_1450231.htm) 
 
 “但在现实生活中,科研人员中团队精神欠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科研团队中,论资排辈,只作‘鸡头’、难为‘凤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不仅相互之间不合作,而且相互封锁、相互拆台,使科研团队日渐分化为单个个体或很小的课题组,影响了科研力量的集成,也限制了资源共享,许多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科研课题的重复设置等均与这一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不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是不可能出大的高水平的成果的。更有一些科研人员自己走出去‘单兵作战’,谋取一些小利益,急功近利。在知识经济时代,靠这种‘小打小闹’的‘单兵作战’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出现的。”(引自:杜宗阳.科研工作需要团队精神. http://www.tianshannet.com.cn/content/2006-12/07/content_1450231.htm)如上所述“现实”有没有?笔者以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表象上看,“科研合作”如火如荼,形势大好。其实并不见得,比如其中也许有不少“科研合作”可能处于“名誉合作”或“虚拟合作”,甚至虚假合作。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有多少真正实际参与了课题的研究?不能实际参与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是不需要实际参与(借“名头”用一下),有的是不让实际参与(涉及利益分配等问题),有的是课题组成员没工夫实际参与(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至于已发表的科研论文中的“合作”,有多少是真正由“科研合作”产生的成果不得而知。 
 
 关于科研合作,知易行难。也许可以说,无论是个体的科研人员,还是科研机构,都知道科研合作的重要性,都有科研合作的愿望,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心想事成”者并不多。比如有关科研政策只认可(或主要认可)“独著”、“第一署名人”、“第一署名单位”、“科研项目承担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等;若干“科研合作”成果,如果遇到要厘清具体谁谁做了多大贡献,科研合作者间“自相残杀”时有耳闻。“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这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合作”较“国外”(部分国家和地区?)逊色若干。 
 
 科研合作需要团结友爱,欲有“大成”则需有“大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科研生态会更加和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行走于科研江湖者明察、谨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459351.html

上一篇:知书达礼防“师兄”
下一篇:关于图书馆导读的对话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32 赵星 郭桅 王振亭 许培扬 谢鑫 黄晓磊 唐明 罗帆 刘立 窦智 高建国 刘用生 苏红 文双春 韩健 方晓汾 王伟 张亮生 周春雷 徐耀 胡宝群 孔晓飞 蒋继平 梁建华 曹凯 高绪仁 章成志 Majorite qianjiangyuemim lindajia vigorous tanzhj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