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什么是传统文化?

已有 6502 次阅读 2010-3-24 20:2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工业化, 现代化, 传统文化, 内生, 外生

吕乃基

传统文化,这一词汇既久且广。然而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往往或众说纷纭,或当作已经确定的事物接受下来。此处提供一种说法,虽然未必权威,在“众说”之上又加一项而已,但博主感到此说似乎较为明晰,特此推介。

按形式逻辑,任何概念需外延和内涵。前者为概念所指称的一类对象,后者为此类对象的自身规定性。

传统文化,其外延可以非常简洁地定义为现代化以前的文化,亦即"前现代文化"。有的定义将“现代”改为“工业”,笔者觉得不妥。工业化不等于现代化,前者主要在于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未必现代化。经济基础工业化而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皆传统甚至反现代化的国家比比皆是。

此处尚需说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进程,在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历经一个到数个世纪。传统和现代性彼此渗透,在传统社会中未必没有现代的因素,尤其在后期;反之,在现代社会中也时时处处可见传统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印记乃至会伴随我们到永远。虽然如此,在一个社会中毕竟还是有主次之分,具体如何辨别,这就涉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多建立于远古的传说、圣人的权威或沿袭的习俗上,如圣经所言、圣人云,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祖宗的规矩”等。较少经理性的质疑,也缺乏经验基础。这些事件或言说的特点是不容追问,实际上也不可能追问,因其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因而不可经验。

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大多是非逻辑的、模糊的以及形象和具体的,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往往一一列举,较少抽象和概括。喜爱比喻,例如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是高山上的雪莲、翱翔的雄鹰、奔驰的骏马、苍翠的松柏,由此推出人或事该或将如何如何。相对而言,汉族的文学作品中就较少此类表述方式。

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特点是贬低甚或否定现在、否定当下,或是厚古薄今,刚才“祖宗的规矩”就是一例,以死人压活人。霍桑的红字刻在人的心头。或是为了虚无飘渺的未来而舍弃现在,例如基督复活的千福年将要来临,须迎接末日的审判。与原初事件一样,这些末日祸福也位于可经验的时间之轴之外,没人知晓其何时来临。

传统文化通常进化缓慢或者陷于停滞状态,传统文化普遍有很强的凝聚力,人肉炸弹就是明证;强调集体本位,遏制个人,但却少有活力,缺乏内在变化动力和与外部的交流,同时压制变化,闭关自守。

最后,尽管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建立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之上。

然而,虽然在现代人看来传统文化有上述种种落后之处,传统文化毕竟在现代化之前存在了漫长的岁月,使创造了它并生活于其间的芸芸众生感到生命与万物的意义,感到安定和自在。在传统文化中,个人因定位并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忧虑。同时,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整体的凝聚力量保证了它功能的实现和自身的延续。

正因为此,世界各国,即使内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参见: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发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至于中国等外生型国家,涌动而来的现代化浪潮,更是遇到延续时间更长,积淀更深的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激起更为深刻的动荡。这些国家如果在现代化之时遭遇入侵和殖民,其现代化进程会愈加复杂、痛苦和艰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05903.html

上一篇:对“终极关怀”的关怀
下一篇:壮丽的死胡同?
收藏 IP: .*| 热度|

13 孟津 梁进 陈儒军 王德华 罗帆 王号 杨秀海 黄富强 杨正瓴 卢洪健 鲍海飞 丛远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