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lia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liangwang

博文

《工程热力学》教学体会(13)

已有 2971 次阅读 2015-4-14 18:57 |个人分类:工程热力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内燃机(1)

王安良

2015-4-14S


   本来这个教学体会早就应该写出来,一直有很多干扰,没有完成。自己的惰性还是主要因素。

   我所知道的科技界共识是中国的飞机、汽车、船舶、计算机等等领域均有“心脏病”,或者说“核心”技术多数还是落后于世界上“顶尖技术的”。具体到动力技术来说,中国的内燃机技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

   工程热力学是内燃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那么我们要想使“中国心”赶超“世界心”,修炼内功是必须的。这好像又成了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文化问题,或是哲学问题。

   其实,我觉得作为工科教师不必把一门课程“拔得过高”,担子压得过重,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我就告诉学生们,学好《工程热力学》跟治疗中国的“心脏病”关系不太大,硬要扯上关系,也可以。

   甚至,我认为某个人学好《工程热力学》跟能设计好一个优质的内燃机也没有必然联系,因为大部分学生一辈子连内燃机“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他们中的多数就想着“混口饭吃”或“多挣钱”或“当大官”等,有“纯粹”事业心的毕竟是少数的,而有事业心恰好还从事内燃机相关的工作,又是少数中的少数;进一步能在设计或制造内燃机方面将来能起决定作用的,更是凤毛麟角(还要过滤一些自吹自擂的);我认为当代的内燃机行业是通过“团队化”和“公司化”不断在改进或推陈出新产品,Diesel、奥托等英雄故事已经很难在内燃机领域出现了,如果真出现了,对《工程热力学》也是有直接影响的。

   内燃机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方法也有很多种。多数内燃机所遵循的气体动力循环是指以气体为工质的热力循环,至少包括多数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以及活塞式、涡轮式及冲压式飞机发动机等。可以说,每种商品化的发动机均有各自的热力循环特点,即使基本循环过程有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对整体性能有巨大的影响。

   大多数工程热力学教材中讲授的第一个内燃机热力循环是Diesel活塞式柴油机热力循环。关于Diesel柴油机的发展历史,网上可以搜到许多专著,它的基本热力循环可以简化为理想的定压加热循环,简化假设至少包括:

   1 工质为理想气体;

   2 忽略实际的进、排气的过程能量交换;

   3 加热和放热过程为可逆过程;

   4 压缩与膨胀过程也是可逆过程。

   上述有些假设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相矛盾的,但为了是课程能顺利讲下去,也只能暂时先这样(这跟历史学领域的“假设”有本质的不同,当然有些人对此理解混淆,也很正常。古代多数人就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如今人们所认识的“自然规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理想的定压加热循环按一定顺序包括了以下四个过程:

   a 定熵压缩过程;

   b 定压加热过程;

   c 定熵膨胀过程;

   d 定容放热过程。

   这些在实际上连续的过程可以在p-v图和T-s图上绘制出来(画成实线代表可逆过程)。据此,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其循环过程的热-功转换效率,以及研究影响内燃机性能的基本参数。

   柴油机热力循环不断在改进,比如说理想的混合加热循环,或称萨巴德循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柴油机已经称为内燃机的主流动力之一,功率覆盖面广,实际循环特征多种多样,效率和性能在不断提升。各个国家、工科高校均有相关的专业和专门机构,从业人员也可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对于本科生,理解和简单应用柴油机热力循环是基本要求。

   我们教师,要对课程不断地改进,丰富授课内容,补充一些最新的发动机实物模型和主流发动机关键技术,对提高学生探索兴趣和从业愿望是有帮助的。

   我计划下学期收集一些网上的公开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待续)


被隐身的“大牛”热评了一下后,让我感觉写“教学体会”更加索然无味。后来想想,就当它是“牛粉”罢了,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

2015-5-5补及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71524-882376.html

上一篇:参加学院的师生运动会
下一篇:《动力技术》教学体会(2)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