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审稿,读到“以色列沙漠地区传统农业已无发展空间”,脑海里蹦出一词:无以为继。以色列现代沙漠农业发达,闻名于世。沙漠荒凉,植被稀疏,但许多沙漠地区都有人居住生存。以色列沙漠原住民为贝都因人,他们把山区汇集的降水引入到沙漠,进行农业种植,维持生计。以色列建国后,贝都因人的传统农业无法支撑大量增加的人口生计,于是以色列引进温室技术,研发滴灌技术,反季节种植水果蔬菜供应西欧市场,发展为现代沙漠农业,一举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传统沙漠农业无发展空间”的本质,因此又想到“山穷水尽”一词。
原稿“无发展空间”语气急促,语意不足,考虑改为“无以为继”或“山穷水尽”。在两个成语的取舍之中,却费起了推敲。先回味“无以为继”。该词字面含义为不可继续。事实是,如果仅维持少量人口生存,贝都因人的传统沙漠农业无疑完全胜任,可以继续下去。所谓无继,其实是面对新情况,老瓶再不能装新酒。传统沙漠农业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无从增加种植面积以解决增长的人口生存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新技术挖掘潜力提高产量,但增产不增收,得不偿失,无法满足人们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就是说,面对人口和经济两个增长需求,传统沙漠农业都已经无计可施,恰恰可以概括为“山穷水尽”,山穷代表扩大生产规模无望,水尽代表挖潜增产得不偿失。
就在这样的斟酌用词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扶贫工作。许多地区的贫困归根结蒂就是这个“山穷水尽”。耕地少,产量低,即使利用新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也只能温饱,无从致富,长此以往,随着人口的增加,连温饱也将成为问题,永远跟不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在生态优先、退耕还林,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资源开发也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友好,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的确来到了山穷水尽的关口。但是,山穷水尽不是穷途末路,只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只要认真探索,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扶贫应该像以色列那样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改造之路。
针对特定的贫困地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每一项传统产业进行“山穷水尽”分析,通过分析单项产业在当地人生活中的作用判断其“山穷”程度;设想引进新技术挖潜来判断单项产业的投资效益,分析其是否具有某种特色或相对优势可以发展为新产业,例如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从而确定其“水尽”程度。全面判定贫困地区“山穷水尽”现状后,进而考察引进新型农产品及其现代化栽培技术,通过当地传统文化和市场前景分析,精细比较后确定最适合当地发展的几个产品,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起构造为受扶地区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同时分析确定相关的水利、交通、通讯、人才培养等基础建设。然后组织资金、技术进行整体推进,促使受扶地区完成农业现代化转型,一举摆脱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洪流中落后被动困境。这就是:山穷水复必有路,柳暗花明新农村!
2020-8-12于兰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