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我读道德经——第一篇

已有 2418 次阅读 2013-5-29 17:57 |个人分类:科学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世界开始于混沌之中,没有成形,只是随着时间,慢慢分化而成。分化后,即出现“名”。高炉的钢水,没有任何形状,通过处理、加工后,形成不同的钢构件,有了“名”。泥土经加工后,形成不同的器皿,碗、盘、碟等,有了“名”。钢水和泥土即处于“道”的状态。刚出生到儿童期之间,还没定形,到了少年成年,有了技能和工作,如成为老师,成为医生,在社会上担负一定角色,即有了“名”。

    简单来说,多姿多彩的自然、社会都有着统一的本源——“道”。不妨从相似的例子来说明。桌子、椅子、凳子、衣柜等由木材加工而成。盘、碟、碗等由陶土烧制而成。医生、大夫、君主、士兵都是由婴儿长成,并担负着社会的某一角色,形成社会组成部分。与之类似,自然和社会虽然多姿多彩,由多个部分构成,但同样有一致本源——“道”。社会多姿多彩,仍然有相同的规律,类似的运转模式。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欲”指从社会学习或者社会强加的习惯和认识。人们习惯于从自己的维度看问题,类似于“锤子眼中一切皆为钉子”,必然失之偏颇。只有抛弃自己的角色,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显得更为真实。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有欲”指从入世的角度看世界,能够分析出事物的端倪,从而得出发展趋势。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有欲”和“无欲”同属于认识世界的方式,只是名称不一样。需要非常玄妙地采用。《道德经》能有这么多好的观念,皆因采用了“有欲”和“无欲”两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总体:

    本章节讲述了“道”,后面引出“认识方式”——“有欲”和“无欲”两种认识方式。两者又是众妙之门,“书中观点都源于两者”。

    鲁迅关于《红楼梦》有一段最著名的话,也是被引用最多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欲”产生不同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694704.html

上一篇:信号的表症与内容——进一步生成”道“
下一篇:我读道德经——第三章
收藏 IP: 114.240.7.*|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