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经济的新闻,最近比较热门的如大学生找工作、经济形势不好、油价上涨、XX技术被卡等等。经济形势不好,有人因为失业而生活困难。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不由得深思一下——现代经济到底是什么?
讨论现代经济,必然要先思考古代经济。经济是一个长期事项。从古至今,分工一直存在,交换也一直存在。古代有市场,有票号,有盐商,有铁匠铺,有手工匠人。现代经济与古代经济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人会说,现代科技发达,人民生活高。那么不妨多问一下,沙特算不算现代经济?日本算不算?伊朗算不算?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把现代科技直接移植到清政府时代,会产生什么结果?假设制度方面与清政府保持一致,只是利用现代科技,那么会怎么样?
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感觉现代经济并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现代经济是复杂的体系,是很多人深思熟虑的结果。单凭感觉和感情来驾驭现代经济,绝对会失败。
与古代经济相比,现代经济要能够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科技和创新要能够得到充足发展。现代经济的科学技术是内生的,自我孕育出来的。即现代经济能够不断创新,科技不断发展。而古代经济很难创新,科技发展自然也缓慢得多。在现代经济中,为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必须有文化支撑、法律法规支撑。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1931年就职演说时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现代经济同样可以类比,现代经济不是说有了高楼大厦就是现代经济。
基于以上思考,可以简单得出一些结论。
1、现代经济有点特殊
现代经济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为什么产业革命从英格兰这个小岛开始,没有从其他地方开始?
后面的历史也表明,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后,其他地方更愿意学习其科学技术,不愿意接受现代经济中涉及的制度和思想。落后地区只有挨到枪炮后,才能进步一点。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经济也只是存在某些国家中,而不是世界全部。其他国家就算是学习,也只是学了点科学技术。因为科技,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可以初步判断,现代经济体非常娇贵,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生长。现代经济体并不耐粗食,也不耐恶劣环境。现代经济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轻易得到,而是要耗费大量努力。
2、市场的反思
在百度百科上,市场经济常常被定义为: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不妨问一句,在古代王朝,通过什么配置社会资源?在现代一些落后国家,通过什么配置社会资源?至少从表面看,还是通过市场方式。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少应该算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但经济仍没有很好发展。
市场仅仅是配置资源的工具。现代经济是更为广阔的概念,而市场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3、现代经济
现代经济最大特点在于科技发展迅速。科技能够快速发展,生产力即可快速提升。生产力快速提升,就可以建高楼,建高速路,建大轮船等等。高楼大厦是现代经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
现代经济有点自我革命的含义。市场竞争不是依靠武力、不是依靠市场霸权,而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竞争手段。
比如一些企业通过合并提高了效率,好像竞争力变强了。由于不是通过科技提升效率,几乎没有价值。企业合并可能带来垄断,反而阻碍科技发展。企业合并不是现代经济的特征。
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发展,破除垄断,保护合法获利,惩罚假冒伪劣等等,显然是现代经济的特征。
4、常见问题
日本等国家碰到了经济发展难题,不妨思考一下这些国家经济衰退的根源。
1)企业通过合并,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垄断特质,从而把持了经济,阻碍了创新发展;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合并可以提高竞争力,短期内提高管理效率,表面上解决了现存的问题。而从长期来看,大企业更多把持了经济,阻碍科技发展。
2)没有规避经济发展的硬约束问题。
日本人口多,土地少。很容易导致土地昂贵,住房、交通等受到土地制约。政府没有提前规划,导致土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力量。经济不是在真空环境中发展,经济发展只能且必然受制于某些因素,比如物理定律,山川河流,人口等等。为了更好发展经济,必须客观考虑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考虑提前布局。
“土地”一直扮演者双重角色。土地如同空气、水分一样,是一个必需品。与空气、水分不同,土地还容易被控制。因此,土地就被特殊对待,俗称“国土”。“土地”的特殊属性,导致了土地的两面性。
“土地”能够成为发财的工具,比如古代的地主老财用土地收取地租,也可以被用于剪径抢劫,也可以被当成紧俏资源。当然,“土地”可被用于造福社会。“土地”如何被使用,就在一念之间。
3)忽略现代经济的特点
有一些人把发展现代经济当成做生意,当成赚钱。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考虑:现在的经济活动与2000年有什么本质区别。假如去掉科技因素的影响,其他方面有没有本质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只是意味着我们利用了科技便利,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经济体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