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往往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所以争气的寒门子弟上了大学。而中国向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这种传统的观点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老百姓的思维和行为。在很多老百姓眼里,书念得越多,未来工作赚的钱越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思维,寒门学子大多会把读研当成改变命运的跳板,而并不是真正想做好科研。这就是多数寒门子弟对于研究生教育的个人目标。
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科技人才,这就要筛选一批真正有兴趣有能力的人读研,而不是当成人们发财致富的跳板。
寒门子弟和国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的差异性,会导致很想上研究生的那些人,不一定是国家真正需要和希望读研的人。多数寒门子弟对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体现,这和科研所需要的特性相冲突。
前一阵子科学网上关于研究生收费的讨论,其实无论支持收费还是不支持收费,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支持收费的大多是从国家发展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支持收费的,大多数是出于从寒门子弟利益角度考虑。
国家要制定这个收费政策,那肯定是从目前看对国家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是有收益的。从寒门子弟利益的角度考虑固然符合人情,但未必是真正有益社会的,同时,我认为也未必是有利于寒门子弟的。读书多并不意味着收入高,如果寒门子弟真想改变命运,真想多赚钱,更应该选择本科毕业后去企业工作,会比读硕读博然后搞科研的收入高,而不能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多来多赚钱。国家投资于教育和科研,第一目标是科技兴国,而不是扶贫。科技兴国的目标需要通过筛选精英搞科研来实现;扶贫和改善生活有很多途径,例如普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加大低保力度等,这些领域的第一目标才是如果让社会分配制度更公平,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指望着读研究生的政策来扶贫,本身不太现实。
此外我认为,在研究生收费的情况下,如果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投入增多(就是国家给予的奖学金总额减去收的学费的差额,大于之前研究生能获得的奖学金),那其实国家是造福于民的。只不过之前不收费的政策是大锅饭制度,收费加奖学金制度是按劳分配制度。 假设某单位之前免费招生时,给研究生每个月补贴是300元钱,而收费之后,给予80%的学生高额奖学金,这80%的人拿到的钱除了交学费之外,平均每个月还有2000元钱的收入,那显然这对于有能力的寒门来说是件好事情。如何实施这样的奖学金政策比较关键,要制定各种措施防止奖学金评审时的腐败现象。但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很多人很难接受这种分等级的奖学金制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665631.html
上一篇:
全国各地结婚的彩礼规矩的差异下一篇:
没钱只能娶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