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utcrop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博文

关于袁荃教授的讨论小结 精选

已有 11701 次阅读 2012-3-1 01:39 |个人分类:科技八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授, 讨论, 小结, 袁荃

林忠祥老师引出了袁荃教授这个话题,然后是各种热议。大致整理了下两方面的意见,放上来,也算是我的学习笔记。

支持方
由于赞同方没有出现总结性博文,我就略作整理:
1、水平足够。喻海良老师提到:袁荃有很好的基础。在28岁以前,就在PANS,JACS等发表20来论文。按此下去,只要条件许可,在人生科研最辉煌的37岁以前,应该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成果。而这些成果归谁?显然武汉大学。
2、人才困局。文强老师提到:像袁荃那样的履历,就算是在北大或者是清华找个副教授的职位恐怕也不难,如果武汉大学也给副教授,你说她会选择哪个学校?众所周知,从海外回来的人才选择就业高校首先就是京沪地区,其次是江浙一带的名校以及中科大,最后才轮到武大这种中西部地区名校,如果不给高一点的职称,恐怕武大连汤都喝不到。喻海良老师老师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引进人才,就绕不开这个问题。
3、好榜样。喻海良老师老师提到:每一个学校需要有几个年轻的榜样人物。前面提到了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年轻教授。卢柯,28岁成为研究员后,研究成果逐年增加,至今已经成为材料领域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大组之一。颜宁,29岁成了清华教授。当时也是美貌与智慧融合于一身的才女,让很多学子羡慕不已。这几年,陆续在NSC发表不少高端论文。有时候感叹,在她的组里,本科生都是Nature高手。郭磊,才引进到东北大学时,也被很多老教师不解。博士毕业就是一级副教授。但,事实证明,东大信息学院的领导的眼光还是一流的。他在IEEE系列期刊发表的成果越来越多。单博炜老师也提到了《为学术界造出一个神又能怎样?》
4、为什么不能做教授?单博炜老师提到:教授是个职称,评的时候是看你的学历、文章、获奖这些硬东西。袁荃这位年轻漂亮的美女教授。她一没抄袭,二没造假,凭借自己的学历,论文和获奖,硬碰硬的拿到教授职称,年纪刚刚满三十。这一尊美丽的女神,凭什么就不能立起来?
5、不能因循守旧。ablehit网友提到: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进步?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守旧,认为年轻人不能出成果,需要论资排辈。君不见google、微软、Facebook等创始人年龄都多么的小,这才会有活力;君不见解放前西南联大的教授大部分是30左右的年轻人,过去二十多岁当教授并不是一件希罕事;大家看看牛顿27岁任卢卡斯讲座教授,麦柯斯韦24岁在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任自然哲学教授,叶企孙28岁任清华大学教授,如此不胜枚举。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博士毕业后直接成为教授或者半年后就成为教授,没有现在这样评来评去的。为什么高校创造力不足了,教授太老了是一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人守旧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没有出息。

赞同方小结:年轻人早早成为教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为教授后变得堕落、骄傲。如果他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而被早早的提拔为教授,他只会督促自己做得越来越好,因为很多人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自己。或许,若干年后,他成了真正的大牛(喻海良博文)。

反对方
所有反对意见中,我觉得我博文29楼的匿名留言,是最深刻、最有分量的——这份留言基本总结了所有支持的理由。加上其他观点,摘录整理如下:
1、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方唯硕老师提到:青年人需要时间证明自己能独立地、稳定地产出,甚至登上科研的高峰。这一切都不是很短的时间里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说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对刚完成博士后的人过早和直接授予正教授,确有揠苗助长的意味。
2、袁荃教授不过是机遇好。Dangping网友提到:承认人家有实力,不过也是由于机遇好,研究生期间和博士后都加入了一个高产的课题组。有实力,但主要还是好机遇,碰上了高产的课题组,有好的平台,好的研究基础,高水平的导师。我等只能羡慕她,也祝福她,能够自己开创一个局面,自己搭一个平台!
3、政绩导向最终伤害的是武大。从武汉大学的当政者看,他们为了政绩(在位期间,希望搭中国人才政策的“高铁”速度去竞争靠贴标签来分账的重大项目经费)见有利可图的人就买进来。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的。他们自己底盘上,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赚的是这些当政者的今天,陪的是武汉大学的未来。
4、能力不足以胜任职位。从早上位的年轻人看,前车之鉴多不胜数。2009年中国科学院29岁正研究员因压力而跳楼身亡。他能够在很年轻上位就是靠有院士导师傍大树。但是,上位之后,高处不胜寒还是要自己去独自承担的。侥幸上位的人们最终是死是活,外人还难以说清楚的。
5、阅历不足以带好学生。从未来即将跟着这个上位的年轻人看,新进来的学生如果跟着一个跟自己一样懵懂的导师,不知道是祸是福。面对目前中国水货混文凭的大局面,年轻人做导师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6、破坏学术生态链,插队行为有害。从武汉大学校内集体长远利益和被上位年轻人挤压的所有同事们利益看,无序的偏激的插队行为,制造的内伤是难以愈合的。同事们可能会感到没有盼头而沮丧。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被没有稳定规则所打击殆尽。极少数人的插队行为,引起整个队伍人心涣散。即时单位长远的重伤,也是具体当事人们永远的诅咒。这个集体基本上是不要指望有神马凝聚力的。从在科学网盲目叫好的外界年轻人看,他们发言的内容可以判断出基本都是新参加工作的青椒和学生(——他们臆想着:可以跟进获得福利呢?)。而在职的资深人员基本上是持质疑和反对意见的。老夫告诉那些青椒和学生们一个基本事实——而他们却完全不知道的一个残酷事实:中国和外国的教授岗位,不是福利,只是工作资历相称的工作岗位,但是总数量都是有限度的,少数年轻人插队上位后,就破坏了以年龄和资历为自然公平基础的自然退休法则——直白的说,因为少数年轻人插队上位后直到他们退休,绝大多数现在同悲的青椒们都很可能再也轮不到自然正常晋升了。如果是这样,高资历岗位不是福利随意给年轻人的,而是同悲高度竞争岗位,那么现在科学网上的这些青椒和学生们还会如此这般叫好吗?
反对方小结:不管怎么“变化”,有一个基本学术规范或称原则不会变:学术界和科技教育界,绝对不是娱乐界、体育界——绝对不是“吃青春饭”。一个时代,只能是由同一个时代条件下的同辈人去比较,任何一个中国正教授都是当时国家提供的时代条件下按规定的标准竞争上来的,都不是水货。这些同辈人,应该按照他们的年龄和资历等自然规律完成自然退休更替。而另一个时代条件下的后辈人,就应该按照新时代条件下的同辈人去竞争。跨代际的恶性竞争,就是自相残杀,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没有任何好处,也是反人性、反教育、反科学的行为。只有那些有私心捞政绩往上爬的卑鄙者们才会极力搅动不同代际人们的群体撕裂。是不得人心的管理行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毁掉了的(我博文42楼留言)。

网友总结
zuobuli网友认为:“该不该”这事很难说,得看参照什么标准。1,国际标准,2,国内平均标准,3,武大标准。

老夫想,如果是按武大标准的话,那外人议论太多没什么意义。她够他们的条件就行。质疑的人单纯拿年龄说事有点不靠谱,但支持的人拿“别人的年龄”来说事更不靠谱。无限联想放大到找不到边和的理由来支持或反对都是有点那个。。

老夫认为,关键的问题是武大能不能有自己的标准?在引进人才方面,武大的标准下是否享受着更高国家标准的待遇?这些才是爱操心的公众更应该关心的事。如果她不符合武大标准,那么武大人首先应该抗议才是,外人有时说不清。

至于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事老夫不想多说。各有各的看法。老夫基本同意博主的“需要过程”的说法,因为老夫不是神仙,只知道自己的确是慢慢入道的。。当然中国神人比较多,故也不反对别的意见。对于那女教授而言,也许人家就是有很好的历程,但如上所说,这不应该是议论的中心。

外人“教导”武大或北大清华应该如何如何其实都是闲操心。老夫是闲扯不操心。


我的观点
  • 讨论人才机制问题,好;针对袁荃教授,别。
  • 讨论问题,对事别对人。
  • 关于人才机制问题,暂时还没想说的看法。

思考题
  • 我们人才困局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
  • 教授的必备属性有哪些?
  • 在这个问题上,各方分歧的根源有哪些?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访问可点链接,下同);新浪微博是@outcrop,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机电工程师小网站,欢迎来玩。无宗教信仰,提倡动物保护。最近在科学网关注“科学网大学”,欢迎加入科学网大学群组讨论、尝试。


武汉大学引进28岁女教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542701.html

上一篇:我们得尊重规则【支持袁荃教授】
下一篇:从信仰走向文明
收藏 IP: 183.3.176.*| 热度|

21 吕喆 戴德昌 曹聪 武京治 许培扬 刘庆丰 王涛 杨海涛 陆俊茜 彭驰 李宇斌 黄锦芳 王华民 马磊 王宇飞 朱志敏 李天成 梁建华 田菩提 uneyecat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8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