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人类新品种的发现-科研环境与个人努力

已有 2431 次阅读 2015-9-18 01: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美国PBS电视节目,播放一段有意义的纪录片,讲述古人类学家发现人类新品种的过程。对中国科研发展有一定启发。http://www.pbs.org/wgbh/nova/next/evolution/lee-berger/  国内朋友可能没机会看到,这里摘译一段,与大家分享。

------------------

伯杰(Lee Berger) 对探索发现的兴趣始于一个Georgia的农村。“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爱好在农田里捡美洲原住民文物。我会整天在田野里游荡”他回忆说。

49岁的伯杰喜欢发现探索的过程。我喜欢看到新的东西他说。然而,作为乔治亚州一个800人的农村小镇成长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的家人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进入政界,所以伯杰来到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学法律,结果他所有主科都挂掉。

直到他读唐·约翰森的重要著作“露西”(Lucy是非洲人类最早祖先化石的代称),受到启发,他的激情使他转到佐治亚南方大学古人类研究所。临近毕业,他得知约翰森将到访讲学,约翰森是让伯杰开窍的古人类学英雄,于是,伯杰安排约翰森住在他父母的海滨别墅,而不住酒店。

访问结束时,约翰森邀请伯杰担任地质助理,加入到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工作。伯杰只要自费到达内罗毕(Nairobi),约翰森安排其他一切。当然,伯杰接受了邀请。第一天工作,他就发现了古人类骨骼,大腿骨和它旁边的肱骨。现在,伯杰是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的研究教授。

--------------

从这段新闻,我们学到什么?

首先,把赚钱凌驾于兴趣以上是一种人才浪费,现在好学生都一窝蜂去唸经济,工商管理,搞股票。当伯杰要招募身材瘦小,鑽进狭窄山洞采样品,不怕在封闭环境工作的考古助手,他以为只能有三、五个人应征,结果有不同国籍的57人报名。这种吃力不讨好,工资肯定不高的专业,居然在世界很多国家还有。他们能受训练,表示还是有大学、有国家基金在培养,也有学生愿意下苦功。

第二,社会要有机制让失败者发现自己的才干,而不致永远沉沦于落败,郁郁不得志的苦恼中。

第三,优良的导师绝不与弟子争功,约翰森大可以用PI身份发表这项工作,伯杰不过是名新助手而已。他能放手,让弟子尽量发挥,是了不起的情操。

第四,不寻常的发现,需要有超越常智的人辨识。一些骨头的碎片,能引发联想,知道是一项空前的发现,需要多方心理和技能准备,包括个人的累积和社会对新知的嗅觉和推动。不然,这只是另一次骨头碎片的收集。

具备了这些条件,是这位法律挂科生成功的原因。成功的不只是他个人,是整个社会环境与他努力的总和。什么时候中国具备这些条件,中国的科技就飞跃猛进。科学研究纠缠在官科、民科之间,肯定不是成熟的环境。如果科学界的高层不懂得运用证据与推理,不懂得如何辨识什么是创新,只是引用文献,堆砌论文,以量代质,要求后进跟着自己的老路,不能超越自己,那么,李约瑟、钱学森的问题就是明知故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921540.html

上一篇:美国的“民科”
下一篇:人类新品种的发现-辛酸经历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12 张骥 徐磊 姬扬 吕喆 蔡小宁 戴德昌 陈南晖 侯成亚 田云川 蒋百川 李维纲 yanji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